“这个……”听了皇帝的话,张四维一阵心旌摇荡,但他不是只知道往前冲,却从不计后果的年轻皇帝,他知道现在远不是取代沈默的时候。于是很快稳住道:“首辅大人既能以宽大广上意,又能钩物情不自崇重,悉心调和阴阳、修明政治,当国六年,太仓积满,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四方无事。更兼缇骑省减、诏狱渐虚,任事者亦得以功名终,故而朝野人心所向,深得众望。朝士侃侃,得行其意,被誉为可以与周公、伊尹齐名的良相。”
比起冲动直接的小皇帝,张四维绝对是老奸巨猾,他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而是大肆称赞起沈默的成就来。然而在马匹如潮之中,却夹着刺痛皇帝的暗箭……什么缇骑省减少、诏狱减虚?分明就是把皇帝的爪牙敲断;什么朝野人心所向,深得众望?分明是说天下只知有首辅而不知有其君。
不用他煽风点火,万历都对沈默有足够的恨意,听了张四维的话,他冷冰冰道:“就怕他学不了还政成王的周公,而学放太甲于桐宫的伊尹!”当初武王身故,周公辅政柄国,待成王长大后,便还政于成王,自归封地;而伊尹同样是辅政,却曾经将商王太甲放逐于桐宫,三年后待其改过,才重新迎立为帝。
对自己如此有学问的表达很是满意,万历一酸到底道:“朕要效仿先帝故事,一本而去权相,可乎?”
“万万不可……”谁知等待他的,却是张四维兜头一盆冷水。
“朕本以为,你和他们不同,跟我是一心的呢!”万历毫不掩饰失望道:“原来也是一丘之貉!”
“皇上冤杀微臣了。”张四维耐心安抚着躁动的皇帝道:“臣自然是忠诚无二,朝思暮盼皇上能收归大权,总柄国政的……然而首辅柄国六年,人人称颂,根深蒂固,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草率去之,恐怕社稷不稳,乱象丛生!”
“沈氏区区一臣子,不过恰逢其时,当朝六年而已。”万历不信道:“当年严嵩柄国二十余年,世宗还不是一道诏书去之?徐阶用遗诏尽收天下人心,先帝还不是一道诏书便去之?高拱领受顾命、权势滔天,朕的母后还不是一道诏书便去之?”显然皇帝曾反复玩味过这段历史,大声反驳道:“沈默圣眷不如严嵩,得人心不如徐阶,强势不如高拱,朕看不出,有什么不能一本去之的!”
“皇上说的不错。”张四维苦笑一声道:“沈默确实不如严嵩得圣眷,不如徐阶得人心,也不如高拱强势,但他比他们三个加起来,还要难对付。”说着叹口气道:“因为他们有本质的区别。”
“什么区别?”万历沉声问道。
“区别在方方面面,一时难以述清。”张四维缓缓道:“最主要的一点在于,严嵩也好,高拱也罢,都是把自己的权威,建立在圣眷之上的,圣眷在则天下无敌,圣眷去则土崩瓦解。去留皆在圣意一念之间,故而不足为患。徐阶曾经有希望突破这一点,嘉靖末年,他大权独揽之后,已经是世庙也无可奈何的了。世庙想修新宫殿,徐阶告诉他,现在国库没有钱给你修;世庙想继续修道服丹,徐阶告诉他,那些丹药都是假的,道士也不可信,您还是歇着吧;甚至连海瑞上《治安疏》后,他都能阻止先帝杀人。”
“对于这种过河拆桥的行为,世庙却没有办法,严嵩已经走了,所有地朝政都要靠这个人来管理,而且这个人门生故吏遍布朝中,威望极高、一呼百应,除非世庙想要重复年轻时,一个人单挑群臣的场面,否则只能选择妥协。”张四维将隐藏在那段历史下的真相讲给万历听。
“徐阶这么厉害,又怎么会被我父皇一下扳倒了呢?”万历不服气道。
“虽然这样说对先帝有些不敬,但事实上,徐阶致仕,跟先帝本身的关系不大。”张四维轻叹一声道:“当时的情形非常复杂,一来,因为驱高逐郭之事,颇令群僚寒心,而且特别是,当时在宫里的得力宦官,以及朝中的大臣,多为裕邸旧人,对高拱屈辱下台咸有不平。二则,在选择接替人的问题上,徐阁老过分偏袒张居正,对沈默则多有刁难,这个让人难以理解的昏招,使徐党内部严重分裂,许多人都认为他不公,对于一位领袖来说来说,这一点是致命的。三则,徐阶在嘉靖中晚期,曲附严嵩、结姻严世蕃,也曾经赞先帝修玄,虽然是迫于形势的逶迤,但仍然是他无法抹去的污点,这一点在斗争中,被高拱一方的人拿出来大肆宣扬,对他的名声影响很大。四则,胡宗宪一案疑云重重,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徐阁老被怀疑是幕后主使,胡汝贞公被神化的过程,就是徐阶被怀疑、被否定的过程。第五,沈默在这里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此事当时人讳莫如深,但我很清楚的一点,就是他曾经与蒲州公携手,共同完成驱逐徐阶的计划……”
顿一下,张四维自嘲一笑道:“不瞒皇上说,微臣得以稍后入阁,就是整个利益交换中的一环。加上徐阶也确实老了,力不从心了,这才有了后来,看起来让人猝不及防的元老致仕。”
“……”万历被这些藏在《实录》背后的内幕深深震惊,半晌说不出话来。这个世界也太复杂了吧!看来自己还真是很傻很天真呢……
“那么沈默呢,难道他比徐阶还要可怕?”愣神良久,万历才缓过劲儿来问道。
“可怕十倍。”张四维的立场很微妙,他既想把沈默踢掉,又不想将真相过度透露,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官员,还是晋党党魁,山西帮地朝中代言人。晋商与东南商人,有太多的合作和利益关系,拔出萝卜带起泥,所以朝堂之外的事情,还是少说为妙。想了想道:“沈默之于徐阶,乃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徐阶提出‘三还’,自己并未当真,却被沈默贯彻下去了。他把‘以政务还诸司,将用舍刑赏还公论’当作国策执行了数年,这两条看似放权,实则制造了一种山头林立,错中复杂,只有他能控制得住的复杂局面。这就是微臣说,牵一发动全身的意思,您要动他,朝廷上下都会不安……”说着不禁摇头感慨道:“还有地方督抚,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天下只有他能控制得住。皇上要想避免局面不可收拾,对沈默只能徐徐图之,至少这次绝对不能动手。”
“为什么不行?”挫败感开始在万历心田孳生,让他快要沸腾的血液,渐渐冷却下来。
“因为在天下人看来,他没有任何错误,反而是在为皇上承担责任。”张四维苦笑道:“这时候他上辞呈,其实是以退为进,逼您承认错误,本身就立于不败之地。微臣可以打包票,只要您今天准了他的辞呈,明天六部九卿,京城各衙门便会集体辞职。到时候局面不可收拾,皇上除了自食其言,没有别的办法。而这种群体对抗一旦形成习惯,皇上的权威何在?真到了那时候,您的处境不见得比太甲强多少!”
“就算到了那一步,朕对他的态度大白于天下,沈默还有何脸面留在朝廷?”张四维不留情面的戳破了,万历心中妄自尊大的气泡,使他看到了血淋淋的现实,但想让倔强的年轻人改变主意,实在不是件容易事儿:“高拱不就是个例子!”
“有这种可能……”张四维缓缓道:“但皇上要清楚,高拱那次,太后指责他欺凌孤儿寡母,孰是孰非,本身就说不清楚。而这次呢,所有人都知道,事情的起因是张居正夺情,而且天上出现彗星,不管最后官方怎么说,但在人们心中,都认为这是老天爷为这件事定性了,是皇上错了。那么您将错误推到首辅身上,自然错上加错。所以首辅大人留下,也说得过去。”
“一旦他选择留下,将会带着文官队伍,在和皇上对抗的路上越走越远……”张四维深深吸口气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谁也不敢预测。”
“……”万历被说得一阵惊恐,悚然道:“那朕该怎么办?”
“皇上莫急。”张四维笑笑道:“《道德经》上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天上出现彗星,看似是老天爷对您地批评,却也是您度过此关的天赐良机!”
“怎么讲?”万历精神一振道。
“其实皇上和大臣争到今天,”张四维看看万历,轻声道:“已经不是在争张居正的去留,而是在争一口气,无论如何,都不想被臣下压倒!”
万历不想承认,但他已经把张四维当成指路明灯,终是艰难的点头道:“是……”
“但是皇上已经骑虎难下了,您刚打完了吴中行们,当天就蹦出邹元标们,要是任其发展下去,两京十三省的官员,还有那些在野的名士,不知要有多少人,通过各种渠道指责皇上。这说明群情汹汹,已然认定是皇上错了。您坚持己见的时间越长,和臣下就越离心离德,最终受害的还是您的祖宗基业,实在得不偿失。而且您下月就要大婚,现在朝中这种气氛,可能会给您的婚礼添堵添乱。所以从您的立场出发,不该再和大臣斗下去,而是要想想,如何平息这场风波,让朝廷恢复平静。”
“但皇上是天子,岂能向臣下低头?正常发展下去,将会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现在天上出现了彗星,固然给那些批评您的大臣增加了底气,又何尝不是给了您最好的台阶呢?天子不能向臣下低头,但可以向上天低头。前朝故事,天现凶兆,皇帝要修身自省,像这次出现彗星犯紫微,古代帝王是要下罪己诏的……”
“罪己诏?”听了这三个字,万历脸都绿了,他怒道:“莫非,你想让朕下‘罪己诏’?”
“皇上少安毋躁,‘罪己诏’三个字是有些刺耳,”张四维道:“但这种修省,却是历代帝王收拾人心的不二法宝。禹汤罪己,天下归心,早就成为历朝历代君王效法的榜样。在天变之后,都有帝王下诏罪己的情况。历史上共有六十多位皇帝下过罪己诏。比如正统八年,雷震奉天殿鸱吻,英庙下罪己诏;景泰二年大旱,景帝下罪己诏;正德九年,因燃放烟花致乾清宫大火,当时武宗虽远居豹房,不事朝政,但发生火烧乾清宫的大事,也惊惧不已,遂下罪己诏。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又发大火,三大殿均受灾严重,世宗十分震惊,遂下罪己诏。所以说,这是惯例、是君王以天下为己任的美德,无损于君王的权威和颜面。圣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对年轻君王来说,更加适用。只要您表现出诚心修省的态度,必然可以在臣民心目中,树立起敢于担责、忧心社稷的高大形象,这不仅可以消弭之前造成的误会,更能收拢人心,使百姓和官员认识到您已经是一名成熟的君主。”
“小张师傅这样一说,朕心里就敞亮多了。”万历的表情终于有些轻松,却又有些担心道:“朕下罪己诏没问题,但他们会不会借题发挥?”
“皇上已经承认错误,主动权便回到您的手里……大多数臣子还是侍君如父的,不会再胡搅蛮缠下去。”张四维摇摇头道。
“那么张师傅呢?”想到张居正,万历心里咯噔一声。
“张阁老早就备受煎熬,现在皇上不再留他,他只会求之不得,感谢皇上的恩典!”张四维很肯定道。
领了旨意,张四维不敢片刻耽搁,回内阁的路上便在盘算,如何写好这篇《罪己诏》,他最初的想法是,为皇上文过饰非,避重就轻的回答非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全皇帝的体面,然而《罪己诏》的效果就达不到了,而且会突出自己的狗腿嘴脸。
纵观历代帝王所下的罪己诏,哪一道不是把自己骂得狗血喷头,竖子不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既然已经罪己,又何必遮遮掩掩?那样还不如索性不下这道诏书呢。
回到值房,他又命人找来历代君王的《罪己诏》,翻阅了十几份后,找到一种既不过分贬损、又不过分粉饰的中庸笔调,便文不加点,提笔写就了一篇千余字的《罪己诏》。
写好后,他又马不停蹄送去乾清宫给皇帝过目,然而万历心情极度糟糕,看都不愿看,传旨出来说:‘先生办事朕很放心,直接送通政司,在邸报上登载即可。’
张四维只好再回内阁,却不敢真的直送通政司。这么大的事儿,他不能不跟阁中的诸位商量,更不敢忽略那位在家待罪的首相。于是他先拿出来与内阁诸公商议……
内阁里,听说皇帝要下罪己诏,诸位大学士都是精神一振,但在看了张四维拟好的诏书后,却不甚满意。心直口快的魏大炮直接开火道:“如此曲笔,殊无相体!”陆树声也点头道:“子维,你这样还不如不写。”
“……”张四维现在虽然忝领内阁,但毕竟不是首辅,甚至也不是次辅,名不正言不顺,加上他性格偏软,哪有底气和老前辈对峙,只好闷声道:“我那只是个草稿,这不是和你们商量么?”
“这话有理!”众人便开始你一句我一句,轮番发表高见,一顿集思广益下来,已经改得面目全非。
张四维看着涂抹成大花脸的草诏,眼泪都快下来了,要真是这样写,恐怕皇上会恨死自己。但他吵不过那帮老前辈,而且也没人听他招呼,陆树声直接让后入阁的吕调阳誊抄一遍,送去棋盘胡同,给在家待罪的首辅过目。
棋盘胡同,前书房。
内阁送来的草本,静静躺在信封里,表皮上的火漆完好无损,显然原封未动。
因为在之前早些时候,沈默便已经知晓了上面的每一个字。甚至连皇帝和张四维在大内的对话,他都了若指掌……
沈明臣将那段君臣对话的笔录,送到炭炉中烧毁,面色凝重道:“张四维的意思是,要和皇帝一起把大人扳倒?!”
王寅摇了摇头:“他还不敢,也没这个能耐。皇帝年轻,按捺不住心情。他张四维眼下却还没有这个胆子,就让他坐,他也坐不稳。知道为什么吗?”
“大明朝还离不开大人!”沈明臣道:“国家的新政吊在半空,各方面改革全都铺张开,不论是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退回去,都需要有大人掌舵。这个道理,皇帝不懂,他张四维明白。”
“你也把他想得太好了。”王寅哂笑一声道:“张四维这个人,貌似恭谨,实乃毒蛇!只要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他不会管对国家有什么影响的!”说着不禁啐一声道:“蒲州公这次倒了眼,为晋党选的这个接替人,实在是个祸胎。”
“你还没说为什么呢。”沈明臣追问道。
“我已经说过了。”王寅翻翻白眼道:“他得保证自己的安全,要是支持皇帝,那后果他承担不起,到时候我们报复他,晋党也不能说什么。”说着淡淡一笑道:“如果是张居正在阁,肯定是要拼死吃河豚的。张四维就不同了,这个人,安全第一,说白了就是有贼心没贼胆,有这样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我没想到,他会出这么个主意。”最近一直很沉默的沈阁老,眉宇间凝着山岳般的沉重道:“下《罪己诏》,这一招实在是妙啊!”虽然是夸奖,却说得咬牙切齿。
“这一手确实是神来之笔。”王寅点点头,叹口气道:“让我们后面的谋划,全都胎死腹中。”顶级的谋略高手,从来都是隐于九天之上,看势、借势、造势、利用大势所趋,来达到自己的目地。
比如这次,维护纲常、反对夺情就是大势,不需要外力帮助,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生出来。沈默正是想借势造势,狠狠打击一下皇帝的权威。为此他甚至做好了百官罢朝的准备,否则也不会对朱希孝说:‘不要叫我首辅’之类的话。只有形成不可调和的大矛盾、大冲突、大对立的局面,才有可能实现造成一种臣权和君权的对立,初步实现制衡的效果。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矛盾冲突还未到白热化的时候,一颗彗星打乱了他的计划,尤其是这张四维提出了《罪己诏》,一下子扭转了皇帝在道义上的被动……纵使文官集团再强大,君权仍然至高无上,除了打起维护纲常这面大旗,任何与皇帝的硬碰硬,都无法取得道义上的绝对优势,自然会以失败告终。
错过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天资聪颖的万历肯定会成长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几乎不可能再像这次这样犯浑,制衡君权的可能就太渺茫了。沈默岂能不心情低落?
“大人,您可要振作啊!”沈明臣道:“这一次我们虽然无法达到目的,但小皇帝想要亲政的打算是泡汤了。再坚持几年,让您的新政深入人心,到时候皇帝想扳都扳不回来了!”
“句章说的对,”王寅也颔首道:“而且最重要是,我们也没有失去道义。当初大人挽留张居正,已是天下称颂您的宰辅之器。现在又主动求退,更让天下人看到,您没有恋栈权位之心,这一点非常重要。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人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就是大道,反而能够持久。”
“也只能如此了……”沈默伸手搓搓脸,自嘲道:“往后的每一天都将是煎熬,不是我把皇帝逼疯,就是皇帝把我逼疯。”
“对了,关于这个《罪己诏》,”见他还是难以释怀,沈明臣岔开话题道:“怎么答复内阁?”
“原封不动的返还。”沈默淡淡道:“我在家待罪,若是再过问国务,岂不成了掩耳盗铃?”
“呵呵!这是高明之举。”王寅笑道:“让张四维尝尝,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乐子吧……”
“怎么讲?”沈明臣不解道。
“你十六岁的时候,能做到唾面自干么?”王寅挪揄道。
“当然不能,”沈明臣道:“要是我的师长骂我,那只能忍着了。要是旁的什么人,定要撸起袖子跟他干架!”
“这不就结了……”王寅两手一摊道。
过了一天,万历心里不那么堵了,便想看看张四维替他草拟的《罪己诏》,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他让人把黄绫题本拿来一看,登时就面红耳赤、胸闷气短,再没有勇气来读第二遍。
其实最终的定稿,也没有尖刻到什么程度,不过是把话说得直白了些,少了那些文过饰非,但这样的程度批评,就让敏感多疑、自尊心强烈的青年天子受不了了。加上《罪己诏》除了对夺情事件进行了深刻反省之外,还借机把皇帝过去多年……小到上课不认真听讲,没事儿调戏宫女的糗事儿,都抖搂出来……张四维本是好意,这样进行全面反省,而不是就一件事进行检讨,说明我不是被大臣逼得,只是因为上天示警,所以才反思以往的所作所为。这样可以削弱大臣的胜利感,也保存皇帝的体面。
然而万历体会不到张四维的苦心,他只看到自己身为皇帝,却不得不将过去的一点点‘秽行’都公之于众,让全国的蕞尔小官、乃至贩夫走卒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想到这个,万历就恨不能把那份《罪己诏》撕个粉碎,但撕了又有何用?它早就登载在通政司邸报上,通过邮传发往全国各府州县。而且还是以自己的名义发布,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了。
但万历的心情可想而知,虽然婚期临近,他却整日里郁郁寡欢,甚至连大内都不回,整日在西苑流连。这片他祖父曾经长住的皇家园林,空了十余年,已经是处处破败、蓬草遍地了,然而皇帝却觉着十分符合自己的心境,便让人收拾出一处宫舍,每日里游山玩水,不见外人。
太监们怕他闷坏了,想着法子哄他开心,知道皇帝喜欢听戏,但往日在太后身边,被管束的厉害,一直没有过瘾。便从教坊司调来戏班子给皇帝解闷,起先演的是‘走单骑’、‘挑滑车’之类的武戏,这是万历小时候最爱看的,但现在他觉着闹,直接喊停撵下去。又换成了舒缓悦耳的《牡丹亭》,皇帝这才安静下来。
全身靠在躺椅上,听着窗外檀板曲笛毫无烟火气的演奏,还有那吴语坤伶婉转动听的歌喉:
‘脸戢桃,腰怯柳,愁病两眉锁。
不是伤春,因甚闭门卧。
怕看窗外游蜂,檐前飞絮,想时候清明初过……
东风无奈,只送一春过。
好事蹉跎,赢得恹恹春病多……’
一边听着一边跟着浅吟低唱,万历的眼眶便蓄满了泪水。
“不是伤春,因甚闭门卧!”乐曲声戛然而断,一个怒气冲冲的声音响起。
万历先是吓得一激灵,然后恢复颓唐模样,懒散的起身抱拳道:“母后,你怎么来了?”
李太后却不理他,怒视着一干跪在地上的太监道:“哀家信任你们,让你们服侍皇上,你们却用这种靡靡之音来腐蚀皇上的心志,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说着对跟随自己来的魏朝道:“把他们全都抓起来,每人廷杖六十,没死的送去南京孝陵种菜!从此以后,谁敢带着皇上走弯路,都以此发落!”
这一二年,为了树立儿子的权威,李贵妃刻意收敛自己的气场,但见到万历稍受挫折后,便颓废成这样子,她再也忍耐不住,像一头雌狮一样爆发了。
太后娘娘一怒,如风卷残云一般,马上将皇帝身边的魑魅魍魉镇住,万历却不以为意道:“母后,不是他们的主意,是朕自己想听曲解闷了,您不是说过,朕已经可以自己做主了么……”
“还敢胡说……”李太后气昏了头,扬手就是一巴掌,啪的一声,打得万历眼冒金星。他捂着脸,难以置信地望着自己的母亲,这还是降生以来,他第一次挨打呢。
“……”生疼的右手微微颤抖,李太后后悔自己的冲动,但她不能让这一巴掌没有效果,遂硬起心肠怒斥道:“既然当了这个皇帝,你就得为自己的祖宗社稷负责!你没有退路!大臣退下来,还能回乡做个富家翁,你要是退下来,败的是祖宗江山,你、我、你弟弟,朱家的所有人,都只有死路一条!一次失败算什么?你应该吸取教训、越挫越勇,争取下次赢下来!”说着狠心激他一下道:“你要是担不起这个责任!那就把位子让给你弟弟,自己去当潞王,到时候你一辈子‘闭门卧’,也保准没人管你!”
让李太后这一番骂,尤其是最后一句威胁,万历彻底清醒过来,是啊!自己有什么资格颓丧呢?难道真想成为废帝?
反正已经向大臣下《罪己诏》了,跟自己的母后还讲什么面子?想到这,他扑通给李太后跪下,哭着承认错误,保证以后再也不敢。
李太后也不是真要废他,只是吓唬吓唬皇帝而已,现在见达到效果,也就罢了。
母子抱头痛哭一场,便起驾回紫禁城,准备大婚事宜去了。
京城四月芳菲尽,良辰美景在眼前。
在万历皇帝下达了《罪己诏》后,身心交瘁的张居正,终于得以回乡丁忧。张居正一走,君臣之间再没有对立下去的理由,况且大婚将近,就算为了朝廷体面,大家也得粉饰太平,营造一个和睦喜庆的气氛。于是各种弹章绝迹,京城各衙门都投入到紧张的忙碌中。天子是国家的代表,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婚礼,更是国之盛典。大明朝已经有五十年没有举行过皇帝的婚礼了,现在国家富足了,自然要办得隆重体面,以彰显大国之威了。
一进了四月,朝鲜、琉球、暹罗、安南、吕宋等三十多个番邦的使节前来朝贺,十年前受封的鞑靼各部也有使节前来,自然由礼部新设立的理藩院接待。然而在核实来使身份时,理藩侍郎金达悚然发现,代表蒙古鄂尔多斯部前来的,竟然是那位传说中的忠顺郡主。这些年戏台上,百听不厌的《三娘子》,竟然活生生的出现在北京城了!
顾不上联想一系列的后果,金达赶紧亲去拜见千岁娘娘。大名鼎鼎的三娘子,没有像汉地的郡主那样让他在门外跪安,而是落落大方的请他进屋相见。
人方进屋,一股似兰非兰、似麝非麝的异香传了过来,金达不禁心中一荡,赶紧收摄心神,抬头看去。只见侍女簇拥下,一个身材高挑的蒙古女郎,从内间缓缓踱出。她辫发双垂,红裹可人;深檐冠上,红缨高挑;锦衣长袖,交领不殊;两侧衣褶,隐隐白靴。腰间玄色带子上结着杏黄缨络,缀着一粒品莹闪光的祖母绿宝石,皓腕翠镯,秋波流眄,洛神出水般艳丽惊人!看到她那绝世的芳姿,金达赶紧低下头,以免失礼,心中不禁暗想:‘异域边荒之地竟有如此出众的绝色!怪不得江南那样的道学,都能晚节不保呢。’
金达作了长揖,三娘子微笑着请他就坐看茶,声音悦耳道:“大人肯定很忙,还特意跑过来,钟金真是过意不去。”
金达赶紧道:“郡主娘娘身份高贵,朝廷自然不能怠慢。”顿一下又笑道:“想不到,是郡主娘娘亲来观礼。”
“黄台吉他们不敢来,是怕被朝廷扣下。”三娘子淡淡笑道:“我却巴不得被扣下呢。”
金达这个汗啊!心说,这蒙古女人也太直接了吧!感情不是来朝贺的,而是千里寻夫啊……
这边金达拜见三娘子,那边殷若菡便知道了消息,让人送信到内阁。沈默打开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道:‘人都到京城了,你还不让到家里来,给我端个茶?平白被人笑话惧内。’
沈默当时就额头见汗了,诸大绶知道是弟妹写的条子,乐不可支道:“怎么,家里的葡萄架倒了?”
“诸阁老,你要注意态度,”沈默正色道:“有你这样跟首辅说话的么?”
“你看你,心虚了不是。”这是在沈默的直庐中,没有第三个人,因此诸大绶根本不把他当成帝国宰相,笑嘻嘻道:“有本事,跟你家的母老虎也这样厉害?”沈阁老惧内之名,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就像他与三娘子的爱情故事一般传奇。
“话不能这么说,”沈默叹口气道:“我年轻时走马章台,你弟妹也没有说什么。怎么可能老了老了,又拈酸吃醋起来了?是我不好此道,与夫人无关。”
“你看,被管成什么样了。”诸大绶拍着胸脯道:“放心吧!你家母老虎要是不许她进门,我和三文……呃,这种事儿文中八成是不会掺和的,不过文长、文和两个家伙足够了……去你家讨伐悍妻,帮你一振夫纲,怎么也得让三娘子进门!”
听他越说越不像话,沈默只好把那张纸条推到诸大绶面前,道:“看看吧!什么叫谣言猛如虎,连你这样的至交,都以为她不能容人了。”
诸大绶一看,捻须道:“看来是我错怪弟妹了。”
“这还差不多。”沈默道。
“不过你得留个心眼,我听说常有大妇假意把外室接到家里,然后关起门来修理的。”谁知诸大绶又担心起其中有诈来了。
“……”沈默彻底无语了,他恶狠狠瞪一眼诸大绶:“你很闲是不是?我这里有个辽王妃的案子,你要不要处理一下!”
“还是免了吧!”一听这三个字,诸大绶登时老实道:“我可没有那本事。”
终于把诸大绶吓走了,沈默一个人在屋里,心里一阵阵苦笑,这算怎么回事儿这是!
还没缓过劲儿来,他又接到报信,说李太后把忠顺郡主召进宫去,要见一见这个奇女子。
这女人又唱的哪一出?沈默不禁头疼。但他实在没有时间浪费,很快把注意力放在了手头的案子上……这是一桩陈年公案。隆庆三年,封地在江陵的辽王因无嫡子,想以私生子冒充嫡子做继承人,结果东窗事发,朝廷派御史南下江陵,结果又查出了他诸多不法之事,最后隆庆皇帝亲自裁决,说辽王本应当诛,但念及是皇室宗亲,免死,废为庶人,高墙禁锢!
一年之后,废辽王死于凤阳的宗室监狱,因无儿子嗣位……为了控制宗室数量,朝廷对这些朱家子孙上户口限制很严,只有经过正是册封的四位妃子,所生的儿子才能算数,除此之外,生多少都白搭……朝廷又不准旁支改袭,于是除其封国。这‘辽王’的封号就给取消了。辽府诸宗,都改由楚王管辖。自此,这一家的一切,都被称为‘废辽’了。
在轰动全国的张居正夺情事件中,沉寂已久的废辽府突然发难,次妃王氏委托言官代为讼冤,称张居正侵夺了废辽王府,作为自家宅院,其所藏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府!
这可是骇人听闻!
好在江陵地偏,那御史又没有动用加急,所以这封奏章在路上足足走了近一个月,才送到北京。要是早些送到的话,就又是一条攻击张居正的罪状!
但如果想要彻底打垮张居正,现在收到也不晚。对于这个案子,或者说,对于有关张居正的一切,沈默都十分清楚,他知道辽王之所以被废,其中张居正起了重要作用,至于原因,据说是牵扯到两家的陈年恩怨,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处理此案,要不要大做文章?
身边不少人,都认为要借机痛打落水狗,让张居正万劫不复,以永绝后患。然而沈默不这么看,他认为恢复一个被废的宗室封号,对已经丁忧的张居正再论罪,两件事都可能会有难以预料的影响。‘复辽’,有可能助长宗室气焰;对张居正穷追猛打,将可能使士林胆寒!这两点都很重要,前者关系到国策,后者关系到风气,全都不能轻易开先河。
然而宫里的天家在得知这件事后,竟然给内阁出难题来了。李太后派司礼监太监孙得胜,口传圣旨道:‘今岁大喜特赦,命内阁拟旨复辽王号,以旁系子充之。’对于这位难缠的慈圣太后,一般人是搞不定,所以诸大绶才会落荒而逃。
其实沈默也很怵头和她打交道,基本上平时宫里头要这要那,他能给就给了。但现在,竟然直接下令内阁如何如何,这是无论如何都要顶回去的。况且天家母子想借此机会,向宗室藩王示好的意图过于明显,自己若不能见招拆招,只会让天下人小觑。
好在他对李太后摸得太透彻了,知道怎样既不破坏当前的喜庆气氛,又能打消这女人的念头。想透彻之后,于是他提笔票拟道:‘太后圣德如海,令人如沐春风。然而复辽一事,不光是政治问题,还是个经济问题。’然后给这女人算了一笔账……你若‘复辽’,不是颁发一张平反诏书就算完事的,你还要给他重新建王府,今后又要多出一份宗室开支,要不了几年又将多出两、三万人吃财政饭!我们做大臣,不过当朝几年,可以不考虑那么远,但你的儿子孙子,将承受宗室膨胀的恶果。还是能省点就省点吧!
后来,李太后在看到票拟后,果然被击中了软肋,不言语了,想了想,憋出一句来:‘内阁说得对……’此事就此搁置,到头来以一道‘王氏从厚,援徽府例赡食’的御批,把那不屈不挠的废王妃给打发了。
至于张居正的官司,沈默更是以前朝旧事,难以分说为由,除非原告提出确凿证据,否则就此压下,不许再提,一切以大婚为重。此事一经传出,沈阁老洪量高品、不落井下石的美名,便又一次为士林传诵。当然这是后话,而且远远不如他的桃色新闻,更加引人注目。
回到当日,沈默一边在直庐中批阅奏章,一边命人探查宫中的情况。在听到李太后并未非难钟金,反而对她大加赞赏,然后留她用过午膳后,便放她离开大内,沈默不由松了口气。
然而紧接着,又报说三娘子没有出午门,而是径直往会极门来了,沈默一下就傻眼了……他能想到各种见面方式,就是想不到这个女娃娃,能径直找到内阁里来。
不过也不足为奇,毕竟钟金有挟持俺答为人质,突围几百里的彪悍经历,这种直接来内阁见面,又算得了什么?
摇头苦笑着,沈默站起身来,离开了直庐。当他来到文渊阁时,便见那时常出现在梦中的高挑身影,就俏然立在眼前。那一刻,沈默真切的感受到了春的气息,然而他的表情已经不受情绪支配太久,所以只是拱手施礼道:“拜见郡主。”
钟金本来眸子里满是泪水,听他这一声不咸不淡的称呼,登时就收起了激动,换一副冷淡的表情道:“见过宰相大人。”
登堂看茶,沈默请郡主上座,当然这只是礼节性的让让,在首相面前,即使是亲王也要敬陪下首的。然而钟金不跟他客气,一屁股坐在了正位上,沈默无奈的笑笑,坐上了许久不曾坐的侧位。
“不知郡主前来,所为何事?”看茶之后,沈默客气问道。
他越是客气,钟金就越是难受,愤愤道:“十多年不见了,我来看看你死了没有,可以么?”
“当然可以……”沈默点头,问道:“你父亲可好?”
“父亲很好。”钟金气鼓鼓道:“母亲也很好,哥哥也很好。”
“河套的百姓可好?”沈默又问道。
“好啊!风吹草低见牛羊,都过上好日子了。”钟金一张粉脸上写满了气愤道:“问来问去,就不问问我怎样!”
“我听说,大成台吉去岁骑马摔伤,已经死了,你是怎么打算?”沈默便问道。
“你……”钟金气苦道:“我和他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从没让他碰我一指头,难道你为此事怪我?!”
这时候,闲杂人等都已经回避了。沈默摇摇头道:“想到哪里去了,我只是关心你而已。”
“无耻!”钟金一下子站起来,走到他面前,粉臂撑着太师椅的扶手,居高临下地望着沈默,然后冷笑道:“哼!用不着你关心,我已经早想好了!我要嫁给那黄台吉!那个娶了一百零八个小妾的老家伙!让你想起来就睡不着觉!”
滚烫的泪水滴下来,落在沈默的脸庞上,沈默伸出手来,轻轻为她拭去了泪水,叹一声道:“黄台吉老了,我也不年轻了……”
近距离看着沈默,钟金发现他的脸上确实有了岁月的痕迹。那记忆力的满头乌发,已经微微染霜,眼角也爬上了细细的纹路,就连那双最是漂亮动人的眼睛,都已经不再明亮,目光中满是疲惫……
她一下子紧紧搂住他的脖子,喃喃道:“在我心里,你从来都是个老头子,又何曾年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