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宋元明 官居一品

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717章 唯一的大佬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12630 2025-03-20 16:20:11

进了温暖如春的静室,两人分主宾列坐。便有侍者沏上一壶毛尖,端了几样精致的茶点上来。这是京城燕饮饷客的规矩,正式开席之前,先摆上茶点让客人嚼嚼开胃,待会儿吃热菜的时候,肠胃会舒服很多。

两人一边喝茶吃着茶点,一边说不太淡的闲话,待到酒席摆了上来,看着满桌的珍馐佳肴,又看了看这间空荡荡的大雅间,沈默笑道:“没请别人?”

“还能请谁?”张居正眉头一挑,傲然道:“当今天下,又有几人够这个资格?”

“呵呵……”沈默笑起来道:“还是有几个的。”两个人相视一笑,笑得都有些欠揍。

张居正调侃道:“要不找两个北地胭脂,给咱们唱曲儿佐酒?”

“算了吧!”沈默敬谢不敏道:“你要请我吃花酒,就不会来这儿了。”

“也对。”张居正点头笑道:“粉子胡同不比这里强多了。”说着便以主人的身分,与沈默碰了一杯。心中千头万绪,却发现难以开口,只好一杯接一杯地喝着闷酒。

沈默也不催他,捡几样清淡的小菜,细细的品尝起来,只是有些奇怪,这名满京城的悦宾楼,怎么烧的菜却味同嚼蜡……其实哪是菜肴的问题,只是他食不甘味而已。

两位在外人看来,实属大明最春风得意的年轻人,此刻却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

良久,还是沈默打破了沉默,轻声道:“咱们之间,许多话说不说没什么两样,但说出来,总能让心里痛快点……”

张居正闻言看一眼沈默道:“果然是‘生我者爹娘,知我者江南’。”顿一顿,端起酒杯道:“有些事情,不是我能左右的……”

沈默笑而不语,轻轻捏着酒盅,却不急着与他碰杯。

张居正见得不到回应,只好苦笑道:“好吧!谁不想坐那个位子呢。”

沈默这才展颜一笑,与他一碰杯,将盅里的酒水一饮而尽,反手又斟满一杯,举起来敬张居正道:“我也一样。”

张居正闻言表情一滞,过了一会儿,就开始笑,先是呵呵地笑,然后越笑越大声,直到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沈默微笑看着他,手臂一直悬着,等他笑完了,和他碰一下,也饮尽了一杯。

“我服了。”张居正痛快的喝光杯中酒道:“你的境界似乎又有提升啊!”一语释前嫌,这不仅要说话的艺术,更需要心灵的强大。

“只是不愿说假话了而已。”沈默淡淡道:“与善仁,言善信,这样多好。”

“那好吧!明人面前不说假话。”张居正道:“咱们就敞开天窗说亮话。”

“说吧……”沈默点点头,道:“我听着。”

“……”张居正捋下胡须,有些无奈道:“好吧!你兵部的差事办得如何?”

“说实话……”沈默像是问他,又像是给自己起头道:“好比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口,暂时只能给当当传声筒。”

“嗯……”张居正点点头道:“人事上不动一动的话,确实不好插手。”

“是啊……”沈默颔首道:“你那边呢?”

“呵呵……”张居正下意识的想搪塞几句,但想到沈默那‘言善信’的前提,只好苦笑一声道:“我也好有一比,‘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怎么?”沈默轻声问道:“你的改革遇到什么问题了?”

“嗯……”张居正点点头,给自己斟上酒,叹口气道:“我这个户部尚书,已经彻底成了空衔了……”他这段时间心里憋了太多的郁闷,终于找到机会一吐而尽……

自从去年,前任户部尚书高耀,因为军需案被参倒后,时任佐贰官的张居正便临时掌印主政。加上另一位侍郎徐养正的全力支持,他的那些整饬部治、盘存清账的改革措施,得以强力推行下去。几个月下来,便部务井然,面貌一新,大有开创新局之意。

就在他拾掇好了部务,准备大干一场,对大明的财政桎梏动刀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徐阶曾经答应他,待他入阁之后,将由王国光接掌户部,以保证他的举措能延续下去。可是事到临头,徐阶竟然让葛守礼出任户部。老葛是什么人?那是和徐阶一个时代的老前辈,甭管人家在家闲了几年,只要人家一出山,他张居正就只能甘陪末座。

“我不是那种不甘人下之人,我只是希望能实实在在的做些事!”张居正的脸微微发红,也不知是因为喝酒,还是因为激动的:“如果志同道合,我就算给他当马前卒又如何?”说着把酒盅往桌上重重一搁道:“可是这老葛,横竖看我不顺眼,和别人能客客气气、谈笑风生,但我一露面,他就闷不吭声。不管我说什么,他都只是‘嗯’一声、我要问他什么意见,他就‘哈’一声;逼急了的话,最多再‘哼’一声,完全拒绝和我对话。”

沈默陪着张居正一起叹气,心里却知道,其实张居正性情深沉威严,入阁后更是十分有相体,难免会给人以‘倨傲’的印象。偏偏葛守礼人如其名,十分注重礼仪规矩,对张居正这种‘目中无人’的表现,自然十分不满。他不认为这是张居正性情使然,只觉着此人入阁之后,便自诩为相、目无余子了,当然不会给张居正好脸色看了。

不过这还在其次,因为如果只为了尊卑的话,看在徐阁老的面子上,葛守礼也就不跟张居正计较了。关键在于,他们持不同政见——在对待财政的问题上,葛守礼是坚定的保守派,他认为应对朝廷的财政危机,要从节流入手。他的理由也很硬气,嘉靖初年时,朝廷的赋税就是这些,当时可以敷衍开支,现在就没道理不行。之所以不行,是因为被贪污浪费的地方太多了,问题出在官吏身上,而不是百姓。因此他反对任何政府主导的改革,认为它们都会因为脱离实际、以及贪官污吏的破坏,而最终变成祸国殃民的恶政。所以他主张应当宽政简行、约束官吏、以不扰黎民为要……这显然与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格格不入。而两人冲突的焦点,又集中在‘一条鞭法’上。

对于张居正大力推崇,并极力在全国推广的‘一条鞭法’,葛守礼却视为洪水猛兽,他在上任后不久,便上了第一道《宽农民以重根本疏》:

奏中很恳切的谈起了他对新法的看法。说:“国初征纳钱粮,户部开定仓库名目和石数价值,小民照仓上纳,完欠之数了然,其法甚便。近年推行之一条鞭法,不论仓口,不开石数,只看每亩该银若干,因在东南取得成功,便被许多人奉为救时良药、仿佛能包治百病一般。其实这玩意儿一点都不新鲜,几十年前臣就见过,不过当时有另一个名字,叫‘一串铃法’罢了。”

然后他回忆起过去的教训道:‘臣当年刚下地方,担任彰德府推官时,其时赋役尚如旧也,历观河南人物殷富、沃野盈畴,一派盛世景象。后有河南巡抚张某,标新立异,以东南之法行之河南,将朝廷的地租和赋税全都并之于地,竟不论户之等则,只论田之多寡,按地课差!然而工匠因没有土地而免差、富商大贾虽多有资财,亦因无田而免役,结果田地愈多者苦愈甚!衣不遮体、终岁辛劳的农民独受其困!故而纷纷效仿,放弃自家的田土,以避朝廷税赋!最后农民器然丧其务本之心,富者贫,贫者逃,致使田土遭弃,化为荒原,许多县极目不见其界……这是书生误国,让黎民百姓雪上加霜的恶政啊!’

“及臣任巡抚时,整个河南荒田弥望,黎民憔悴。荒田至数十万馀顷,人烟继绝,周回几百里!官府招人垦种,亦无有应者,这就是推行新法的结果。当然臣也承认,新法在东南推行颇有成效,但正如‘南橘北枳’的道理,人家东南那边、收入既多,又十年才一应差,故论地亦便。而河之南北,山之东西,地多瘠薄少碱,天常无雨久旱,每亩收入不过数斗,而寸草不生亦有之,且又年年应差!正赋已无力交纳,岂能再加以重役?现在有司非但不思轻徭薄赋、以安生民,反而变法乱常,起科太重,征派不匀!且有胥吏因缘为奸,增减洒派,弊端百出,百姓焉能不受其害?”

“当时有个荒唐无比的现象……曾经买入土地的地主,为避免多纳税赋,宁肯不要本钱,也要地归原主,而原主自然不要,双方便起诉讼,仅卫辉府之一县内,一日便有因此具状者二百人。开审时臣也旁听,便听原主抗辩云:‘当时为贫卖地,今地归于我,将何办差?’结果一人必欲归,一人苦不受,县令亦无可奈何……自古‘国以农为本,农以田为根’,土地生物以养人,财用皆出于此,今日却使人恶之如是,为法之弊,无甚于此者!”

‘后来臣叫停新法,命查复旧规,按户纳同等税粮,赋税亦按丁口,民乃喜若更生又乐种田,而逃亡者亦渐复业焉……未几微臣迁官,而继之者不察,又复以地科差,今其患未已,不知凋弊作何状,此亦可以为戒矣’

“然而朝廷现在又想在北直隶推行‘一条鞭法’——计地徵银,农民丧气,无可奈何,只得脱离田土,将来畿内荒芜,必可立见!又闻之此法还将浸淫及于山东,臣以为更加离谱!须知山东地大半滨海,盐碱少薄,甚至不毛,民已为赋税所累,困苦之极,若再加之以差,必然民尽逃,地尽荒矣!此皆在数年之间尔,可不畏哉?!故请正田赋之规,罢一条鞭法,使小民不再逃离土地,以兴天下农事!”

葛守礼的奏疏一上,顿时引起了朝野的激烈反响,许多从前就反对新法,只是摸不清虚实,不敢反对张居正的大臣。现在也看明白了徐阁老的态度……他要是支持一条鞭法,就不会让葛守礼当这个户部尚书了!于是众人再不留情,纷纷开炮攻击新法,将已经在北直隶推行一条鞭法,并准备令山东亦行之的张居正,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张居正极力上书辩解,无奈声势太小,完全淹没在讨伐的浪潮中。

结果连好容易才控制住的户部,都与他渐行渐远了……官员们本来就对他严苛的考成之法十分不满,只是迫于无奈才勉力为之,现在有了葛大爷撑腰,自然理直气壮的消极怠工了。就连徐养正和刘体乾两个老东西,也见风使舵,不再跟着他傻干得罪人,反而劝他认清形势,别再和葛大爷闹僵了。

“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转换的就是这么快啊……”张居正醉眼朦胧,呼道:“拙言啊!拙言,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别人给的都不算数,只有自己掌握的才算数。今日终于知道,这是至理啊!”

沈默默默听他大倒苦水,良久才叹口气道:“果然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我还当就我一个难熬呢。”

“你不好过,我也不好过,高阁老也不好过。”张居正笑道:“看来要想好过,就得学学李子实啊!”‘子实’是李春芳的表字,在张居正的印象中,此人虽然是同科的状元,但也只代表他读书之多、学问之博。论起办事来,却稳重有余而魄力不足,绳墨有余而变通不足。平日除了老老实实做自己分内之事,决不肯沾惹一点是非。因此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是同年中出了名的好好先生。

见张居正不屑李春芳,沈默摇摇头道:“太岳兄,你莫小瞧了李石麓,他表面不哼不哈!不温不火,跟谁都和得来,好好先生似的。其实他最懂得官场三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简简单单八个字,说起来谁都懂,但又有谁能按下争强之心,得那渔翁之利呢?但他就懂得……”自从王寅提出‘上善若水’后,沈默就发现,李春芳的为官之道,最接近这个最近接道的‘水德’。

“是啊……”张居‘嗞溜’一声满饮了一杯,给沈默斟酒道:“可就是知道了,我们也做不到啊!”说着眉毛一扬道:“要做事哪有不得罪人的?做多错多,不做不错,一辈子尸位素餐,固然谁也不得罪,可朝廷要这样的官员有何益处?难道给他高官厚禄,就是为了让他当好好先生吗?!”

“算了,不说这个……”沈默摇摇头,喝尽杯中酒,反手把酒盅扣在桌上……这在京城是酒足不再喝的意思,不过出了京城就不能乱用了,因为在其它地方,那是挑衅的意思。遂正色道:“这酒也喝了,话也说了,你找我到底干什么吧?不会只是想诉苦的吧?”

“好吧!那就说正事儿。”张居正点点头,揉了揉眼角,目光恢复清明道:“是为了高肃卿的事儿。”

“哦……”沈默看看他,心说你什么立场?

“放心,我不是老师的说客,老师也不知道咱俩在这喝酒。”张居正说着苦笑摇头道:“估计你也不信,现在大家都把我当成老师的门下走狗了吧!”

“怎么会呢……”沈默摇摇头,但心知确实如此,徐阶屡次超擢张居正,并使其以侍郎身份,超越许多高官入阁,这一方面显示了徐阶的强权若斯,令人无不心惊。另一方面,也给张居正打上了深深的徐氏烙印,自此以后,旁人一提张居正,就是‘徐阶的得意门生’,从而将两人的言行混为一谈。

“既然今晚的主体是打开天窗说亮话,那我就实话实说,”张居正压低声音道:“这次胡应嘉事件,并非偶然。”

“哦?”沈默面上流露出不解之色,其实他在奇怪,张居正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不过在张居正看来,还以为他不懂自己的意思呢,便解释道:“言官们的情绪,是被人煽动起来的,因为有人想让他们开炮,而高肃卿正是他们的靶心,所以哪怕他自始至终一言未发,也一样成了众矢之的。”

“你猜的?”沈默轻声问道。

“不是,是我传达的命令。”张居正坦然道:“第一炮之后,还有第二炮、第三炮,直到把他轰倒为止。”

和张居正散了酒席,沈默回到家时,已是月上中天,寒星寂寥。

他不想把一身的酒气带给妻女,便让丫鬟跟后院说一声,自己今晚在后书房歇了。

路过月门洞时,他问一句:“十岳公歇了吗?”

“仍在前书房呢。”沈全小声道。

沈默心中一暖,便改变了路线,往前书房去了。

轻轻推开门,就见王寅穿一件玄色的鹤氅,正歪靠在椅背上看书。他一边的地上垫了几块砖,砖上坐着一只泥炉,炭火正旺,煮着一铫子开水。红彤彤的火光映衬下,那张清矍的面孔多了几分亲切,少了几分出尘。

“先生还没睡?”这年代晚上在家没什么娱乐,不出门的话,都会早早睡下。

“年纪大了,睡不着哇。”王寅搁下书,一面冲茶一面微笑道:“长夜难熬,品茗论道,方不负千金春宵呐。”

沈默知道,王寅定然是预料到,自己赴宴回来,肯定想找人唠唠,所以才在这儿等自己呢。心头一热,他让侍卫把椅子搬到炉边,然后便命其他人退下。待屋里只剩下他们俩人,沈默方苦笑道:“可惜都是些大煞风景的话题。”

“呵呵!风花雪月,骚客所好;程朱陆王,学究之爱。”王寅摇头笑道:“老朽不是骚客,也不是学究,就好这阴阳之道。”

“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沈默笑起来道:“那咱爷们就深夜围炉话纵横吧!”

“善哉。”王寅笑着给沈默倒上茶,问道:“和张太岳都谈什么了?”

沈默拢着茶杯,轻声将席上的交谈转述给王寅,末了不禁苦笑道:“他将徐阁老要把高拱整垮的情况坦诚相告,那意思肯定是想让我转告高拱,他到底打的什么算盘,我还真吃不准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寅微微笑道:“有时候表象扑朔迷离、难以捉摸,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透过对此人的了解,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很可能就其意自见了。”

“设身处地……”沈默沉吟道:“今日的局面,和张居正有何关系呢?”

“关系大着呢!”夜深万籁寂,王寅的谈性却比白日要浓很多:“事实证明,徐阁老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当初徐阶以他的威权,接连超擢张居正,已经到了不管不顾、只争朝夕的程度了。其背景不单单是因为老臣起复,徐阁老是希望张居正,能够帮助他对付高拱的。”

“哦?”沈默轻声道。

“其实这样说也不准确,因为以徐阁老的能量,不用张居正帮忙,也依然是毫无悬念的完胜。”王寅端起茶盏轻啜一口道:“他之所以要让张居正充当马前卒,其目的是为了离间两人的关系……大人应该清楚,高、张之间,原先关系十分融洽,向以‘同志’相许,甚至在高拱和徐阶开始交恶时,张居正也曾尽力斡旋、着实帮着高拱说过几次好话。”

沈默点点头,表示确有此事。

“换成我是徐阁老,也不会愿意,自己的地里长出别人的庄稼。”王寅淡淡道:“他不能容忍张居正和高拱眉来眼去,所以当初才会让张居正一起拟遗诏……这看起来是在给他增加资本,其实是让高拱和张居正离心,现在徐阁老要抓住机会,对高拱发动总攻了,又让张居正指挥言官来冲锋陷阵,就是为了让他俩彻底决裂。”

“为何徐阁老非要偏执于此呢?”沈默心中是有答案的,但他需要王寅的回答来印证。

“是为了永绝后患啊!别的阁老被斗倒了,东山再起的可能性很小。但高拱不一样啊!毕竟与当今情同父子。徐阁老肯定担忧,将来自己退了,皇帝要是再起复高拱,那就会瞬时胜负逆转。”王寅道:“所以继任的首辅,必须与高拱势成水火,这样才能坚决阻止高拱起复……”这种事只要首辅的态度坚决,即使皇帝也无可奈何。

“果然是好大的一盘棋……”沈默嘴角挂起一丝苦笑道:“牵一发而动全身,怪不得徐阁老坚决不会换人呢。”

“是啊!”王寅点头道:“大人的事情待会儿再说,咱们先说张居正……除了方才说的之外,他还有个困扰,就是自己必须按照徐阶制定的路线行进,不能逾越半步,只能做一个合乎规矩的继承人。师相既要他交投名状、又要他循规蹈矩,这两件事都令人不快,张居正该如何抉择呢?”说着笑望着沈默道:“大人,还记得咱们曾经总结过的吗?”

“当然不会忘了。”沈默端着茶盏,悠悠道:“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制定对策时,都要考虑三要点:一个是面子,一个是良心,一个是利益。凡上策必得其三,有面子、有良心、有利益;中策得其二;下策仅得其一。其每一步行动,都会不断地在权衡面子、良心和利益这三要点。而其方法就是,处理好形象与实惠的关系,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现在看来,张居正也是深谙其中三味的。”王寅有些感慨道:“如今徐阶虽然退隐幕后,很多人不明就里,但当高拱轰然倒塌后,所有人都会恍然大悟,因为除了首辅大人,谁也没这个能力拱倒高阁老。”顿一顿道:“虽然结果必然如此,但在一位重臣没有犯大错误的情况下,仅仅因为与首辅不和,便将其驱逐,这肯定会引起非议,估计皇帝那里也会有看法的。”

“作为张居正,帮着徐阶驱逐高拱,其实得不着什么好处的,反而会引火烧身,有被皇帝和同僚不齿的危险。因为徐阶之前的一系列举措,固然将他牢牢地绑在身上,但也使其继承人的身份,变得板上钉钉了。这就好比皇储之于皇帝,皇储做得再好,皇帝也不可能主动逊位,反而做多错多……所以,这种既没有面子、又对不起良心、更没什么利益的事情,张居正是不会去做的。”王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人不由觉着,张居正一定是这么想的:“唯一的障碍在于,徐阶对他恩重如山,违背徐阶的心意,未免辜负了师相的恩情。不过官场中的感情,实在太脆弱了,在很多人看来,与权力比起来,重如泰山的恩情,不一定比一张纸厚。所以也不是什么障碍。”

“这么说张居正不打算作帮凶了?”沈默沉吟道:“但他不可能跟徐老师对着干。”

“这就是张居正今晚找你的目地啊!”王寅叹道:“他向大人透露底细,知道以大人的为人,必然会如实告知高新郑;与此同时,他再做些表面文章,比如在徐阶和高拱面前,说些无关痛痒的劝解的话。给人一种他张居正很为难,很尽力地在调解两相矛盾的感觉,这样大家对他的印象非但不会恶化,反而还会变好,以为他是个心怀公道、勉力调和的好人呢;再从长远看,万一将来高拱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念着这私下报信的情分,也不会太为难他啊!”

“让先生一分解,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沈默也是这样以为,但他从来都将出谋划策之功,让与几位幕僚,自己只要里子不要面子。

“呵呵……”王寅其实明白沈默这小把戏,但他很是受用,因为这正是东家仁厚的表现啊!于是他继续为沈默分析道:“综合张居正的处境,我认为今天晚上,他与大人开诚布公,不管内心深处作何感想,其实是释放善意的信号,他有和大人联手的意思。”王寅接着道:“看来他终于明白了,他的对手不是大人,而葛守礼、赵贞吉这样的老臣,才是他眼前必须征服的高峰。甚至再大胆猜想,恐怕现在的徐阶,在张居正的心目中,也已经不再是他恩重如山的导师和保护人,而是他独立自主、施展宏伟抱负的障碍了。”

“是啊!”沈默自嘲笑道:“也许在他看来,既然徐阁老要扶他上位,那必然要将我这种挡在前面的逐出内阁,所以根本用不着和我发生冲突……估计只要我不再威胁他的地位,他会很愿意和我联手,一起做一些事情的。”说着挠挠鼻翼道:“毕竟在大家眼里,我还算是个干吏吧!”

“那是当然,大人可称得上年轻有为的第一干臣。”王寅很没诚意地拍个马屁,说着笑起来道:“张居正确实好算计啊!他给自己选了一条,风险最小、受益最大的路子……”说着故意停下来,看着沈默道:“当然这都是我们的推断,而且并不完美,请问大人问题出在哪里?”

“好吧!设身处地想想,有一点,我觉着不太明智。”沈默微微摇头道:“徐阁老是何等人也?论权谋百年来独占鳌头。我们后辈这些手段,都是他玩剩下的,张太岳就算装得再像,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对!”王寅眼中精光闪现道:“大人果然一语中的,如果推断成立,那他正是低估了徐阶的反应……不过就像儿子总认为父亲会原谅自己,徐阶对他太好了,他若认为徐阶可以容忍这种程度的阳奉阴违,也不是难以理解的。”

“如此一来,推断仍旧成立?”沈默给王寅斟茶道。

“虽不中亦不远矣。”王寅笑起来,沈默也笑了。

“说完张居正,我们该怎么办?”沈默感到茶味已经有些淡了,不过淡也有淡的好处,便不在意了。轻叹一声道:“我还是高估了师生情分啊……”

王寅心中叹一声,看来高拱的命运,让沈默有物伤其类之感。这次高拱出事,虽然主因是徐阶排除异己,但也有为继承人扫清道路之意。如果正常发展下去,估计他把高拱郭朴等人撵个七七八八之后,差不多就该把沈默也弄出内阁了。

偏偏沈默绝不能离开内阁,至少不能以这种方式离开,那样会使他远离权力中心,严重偏离预定的计划的。这时候该怎么办?如何能摆脱被驱逐的命运,就成了沈默必须解决的头等问题。

王寅没有立即回答沈默,而是把自己早些时候看的书,递给了他。

沈默一看,轻声道:“《柳河东集》?”

“里面有一组寓言,”王寅道:“叫《三戒》。”

沈默点点头,信手翻到那一页,便见三篇文章曰《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其中第二篇,”王寅微眯着眼道:“大人不妨读一下。”

“黔之驴……”这是沈默上辈子就倒背如流的短文,但没废话,依着他的意思,轻声诵读起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瞰,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很短,很快就读完了。

王寅笑望着沈默道:“大人,这就是我给你出的好主意。”

沈默凝神一想,顿时了悟,展颜笑道:“端的是好主意!”

这两人打的什么哑谜?其实说穿的话,道理也很简单……那可怜的驴子到底是怎么死的?它其实是死于自己的盲动。不信请看老虎的心理,一开始以为它是神,不敢靠近。这个时候驴子是很安全的。只要它保持这种局面就可以安心地活下去了。偏偏驴子要逞能,要大叫,要用蹄子踢,于是把自己的这点可怜的本事全透露给老虎了。老虎心里有了底,当然就不再害怕,三下五除二就把驴子吃了下去。

所以,在面对强大的老虎的时候,驴子最有力的武器是利用对方的不了解,保持沉默,坚决不可轻举妄动。

同样道理,在内阁角力中,徐阶自然是老虎,沈默的角色就相当于那黔之驴,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但徐阶其实对沈默也是有顾忌的……一来,沈默是有功之臣,又是他的学生,这就使徐阶不能用对付高拱的方法来对付他,否则让人齿寒;同时,徐阶对沈默的真实实力,也一直看不太清楚,因为沈默几乎从不动用自己的人脉……当然那些关系明摆着的除外。所以到底徐党中有多少沈党?朝中又有多少沈默的支持者?徐阶只知道必然有不少,但到底多少?他也说不清。

还有沈默在东南到底有多大影响力?能不能赶上他在苏州的一半,那些督抚又有多少听他的指挥?这在沈默没有做出大反击之前,徐阶是看不清的。

更有甚者,沈默当初可查办过徐家的案子,对徐家的情况,到底掌握多少?还留没留着当初的罪证?虽然他言之凿凿,说全都销毁了,但谁知道会不会留有后手呢?

这种情况下,面对着生性谨慎的徐阁老,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动,只有不妄动才可以增加自己的分量,使对手看不清自己,从而不敢轻易采取攻击措施……这样至少可保证,他短时间内不会对自己下狠手。

“办法虽巧妙,但只能救一时,救不了一世啊!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老虎?”沈默轻声道。

“张居正的行为,无形中有一个好处,也许会使徐阁老放过大人。”王寅道:“没有领导者喜欢不受控制的下属,如果又不能再换人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个强大的对手,让两人展开竞争,这样两人就都得乖乖听话了。”

“具体策略就是三招,一是多照面,不能躲着。躲着反而显得心虚胆小、底气不足。哪怕心里再担心,表面上也要大大方方、若无其事。要在各种场合多照面,让大家看见你的平稳镇定。这是一种左右局势的无声力量。”

“二是要更投入,越是在这种敏感时期,越是不能魂不守舍。和上级、平级、下级要多谈工作、多沟通,要表现出你对危机的不敏感,和对自己工作的投入。”

“三是不要求情。如果徐阶找大人谈话,多半是为高拱的事情。大人不要慌,要多谈自己对兵部相关事务的成就和体会,同时谈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恳请批评指正,最后把自己遇到的困难摆出来,请他帮着解决、给予支持。切记不要为自己求情,更不要为高拱或者其他任何人求情,私下也不要搞小动作。这些小动作相当于驴子出腿,不会取得什么效果,反而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激怒了老虎。”

“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王寅最后沉声道:“要想永绝后患,只有把老虎打死!但对付徐阶,阴谋是不管用的,要用阳谋!就像杨某人所作的那样!”

一夜长谈,让沈默对隆庆元年扑朔地朝局,终于有了明晰的认识,知道该以何种态度对待徐阶、对待高拱、对待张居正、对待杨博、对待兵部众僚了……在这个处处博弈的棋盘上,虽然他仍然不是那个下棋的人,但已经可以利用各种势力的博弈,去谋求自己的利益了。

虽然他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已经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仍然被徐阶凌厉而坚决的攻势惊呆了……以至于许多年后,他仍能清晰的回忆起,这场绝对经典的‘言官大作战’的每一个细节。而他自己,也从中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要知道,在这个君权无上的年代,作为部阁大臣,谁的圣眷正隆,就意味着他有了金刚不坏之身,几乎就是立于不败之地。而众所周知,高拱与隆庆的关系,要胜过古往今来任何一对君臣,所以在很多人眼中,高拱是不可战胜的存在,故而取代徐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是徐阶徐阁老,却用他强大的实力,和完美的谋划,打破了人们对圣眷的迷信,粉碎了高拱无敌的传说,上演了一出政治斗争教科书般的完美战役:

这场战役的总指挥,自然是徐阶无疑,他虽然为了避嫌退居幕后,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还不疼不痒的做些调停。但在历时三个月的长期斗争中,如臂使指的调动两京数百名言官,使他们进退有度、相互配合的实现了一系列战术动作——前锋搦战,诱敌深入,全面包抄,围而歼之!能做到这一点的,当今世上别无二人。证明了他是当之无愧的大明唯一大佬!

胡应嘉、辛自修等人就是徐阶派出搦战的敢死队,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是徐阶指使他们开炮的。但以胡应嘉‘倾险好讦’的人品声望,是不可能在六科中一呼百应的。更何况,他本身也是有错在先,不只是放马后炮的问题,更是有捕风捉影、假道伐虢之嫌——毕竟杨博是山西人,和没有山西官员被察落,这两件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你胡应嘉存疑,那好,应该去考察那些山西官员,究竟称职与否,这才是符合正常逻辑的。

而胡应嘉不请朝廷重新考察山西官员,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断定是杨博包庇乡党,他的立论就是站不住脚的。当然他也理直气壮,毕竟言官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嘛!可那么多言官也都疯了?为何在其捕风捉影,居心不良的前提下,还会有那么多人不辨是非的同情他?仅仅用‘唇亡齿寒’解释,同怕太苍白了些吧!

更甚者,为何在弹劾杨博的同时,还要把高拱也拉进去?难得高肃卿认清形势,一言不发,但依然被弹了个满头包?这显然不是误伤,而是蓄意为之。让人不难联想到一句古话,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不过高拱一反常态的老虎不出洞,让徐阶对战果很不满意,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高拱一味的避让,言官们唱独角戏的话,并不能把他逼到绝境,甚至有可能使他逃过这一劫!这是徐阶不能接受的,因为他知道,击倒高拱的机会只有这一次,错过了,就只能任其日益壮大,最终反过来将自己击败了!

徐阶很清楚,以高拱那种浅狭偏颇、最快恩仇的性子,能忍到现在,必然是有高人在背后指点。但他并不担心,因为他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像高拱这样‘迫急不能容物’的火药罐子,是永远学不会什么叫‘藏蓄需忍’的,只要自己再下一剂猛药,就是神仙也拉不住他了!!

于是第二波攻势开始了,如果说,胡应嘉、辛自修之流,不过是试探兵锋的炮灰。那么现在才到了真正主力出马的时候——在内阁宣布对胡应嘉最终处理结果的第二天,当今世上‘四大能战’之一,鼎鼎有名的骂神欧阳一敬上疏弹劾高拱!

这位老兄也算沈默的‘老交情’了,当年他经略东南时,徐阶曾派其为赣南巡按,有监军之意。当时战果辉煌、身负‘骂神’之名的欧阳一敬,也曾上疏弹劾沈默,意图挑战他的权威,只是没有搞清楚形势……赣南可是战区,沈默正在统兵剿匪,玩得不是和平时期的套路,而是叫‘一力降十会’,所以没扑腾起个浪花,就被沈默给收拾服帖了,老老实实当了一年的巡按,然后悄没声、灰溜溜的回了京城。

本来徐阶许他回来后升右佥都御史的,可差事没办好,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跟首辅要官,只好再回去当他的监察御史……但心里可憋着股劲儿呢,一定要东山再起,证明自己!

虽然在沈默手下没讨着好,可他辉煌的履历不是造假,其深厚的骂功更是登峰造极。他以无比犀利尖刻的语言,大骂‘辅臣高拱,奸险横恶,威制朝绅,专柄擅国,与奸相蔡京无异,将来一定会变成国之大蠹!’还煽动言官道:‘高拱对付胡应嘉,证明他钳制言路的野心,如果任其逍遥下去,那将来所有正直敢言之士,都要步胡应嘉的后尘了!’为了表现出自己弹劾高拱的决心,他还说,‘胡应嘉弹劾的事情,是事先与臣商量而成的,你们要处罚他的话,不如处罚我好了!’

而且欧阳一敬比其余三位大牛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更擅长领军作战,每次弹劾必定应者云集,舆论也是一边倒的支持,故而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更为令人恐怖——果然,他这番慷慨激昂的弹劾,仅仅是一个开端。当天便有数名科道言官纷纷上疏,皆是以请求彻底赦免胡应嘉为由,极力要求严惩某个打击言路的祸国大蠹!

这回高拱坐不住了,老子本想息事宁人,却被你们骂成是蔡京,我要是再不说话,还有什么屎盆子回扣上来?!于是在按例的自辩疏中,来了一次自白,诉尽满腹委屈道:‘先帝在时,胡应嘉便捕风捉影弹劾过微臣,和我的矛盾举朝皆知。为了避嫌,臣遇到他的事情,都是避之不及的,哪还敢主动加以构陷?现在徐阁老仁慈,已经将其从轻处罚了,但欧阳一敬跟他朋比党援,不依不饶的攀扯到微臣身上,说我像蔡京一样奸横,他可曾提出了什么微臣堪比蔡京的证据?大臣尊严是朝廷的体面所在,臣一人受辱是小,但他捕风捉影、构陷大臣,传到外面的话,不明就里的人会真以为朝廷被蔡京那样的奸臣把持了呢。为了避免朝廷的声誉受损,请陛下允许微臣辞职,也给自己留以清白……’

疏上,隆庆皇帝当时就坐不住了,老师竟被委屈成这样子!他再也没有心绪和美丽的宫娥们玩乐了,命人给自己换上常服,乘舆来到了会极门内的文渊阁。

除了刚登极来过一次,这还是皇上半年多以来,首次驾临内阁,徐阶连忙率众阁臣出迎。

隆庆叫‘平身’后,便看向自己的老师,只见高拱的精神尚好,但短短数日,头发已经花白了一片,人也明显消瘦下去,颧骨显得更高,皱纹也更深刻,好像老了几岁。

皇帝当时就红了眼圈,拉着高拱的手哽咽道:“老师的品行朕最清楚,不要管他们说什么,朕永远信任你……”

向来刚硬如铁的高拱,竟也胸口一热、鼻头一酸,忙别过头去,不想让人看到自己流泪。

徐阶请隆庆进正厅设坐,率众人重新参拜,隆庆没有心绪啰唣,对徐阶道:“国老,这些日子来,朝中不太平啊!”

皇帝问起来,徐阶当然不能打马虎眼了,点头道:“是有些许议论。”

“何止是议论呢?”隆庆皱眉道:“朕看是沸反盈天了吧?有些人实在是太不像话了,竟然敢无事生非,攻击朝廷重臣,这样的行为,该好好杀一杀了。”

“是……”徐阶恭声应道。

“嗯……”见徐阁老答应的干脆,隆庆准备了好久的话,全都憋在肚里,只好道:“如此甚好……”却见高拱在给自己使个狠厉的眼色,隆庆才又道:“应该给他们个教训,朕记得先帝时,言官们弹劾大学士以后,通常要领受一次廷杖的……”

“陛下……”徐阶从容对道:“万万不可啊!言官是朝廷良心口舌所在,大都是刚硬的直臣,您现在刚刚登基,如果把他们处分得太狠,如何避免人们将来议论此事?”顿一顿,一脸沉痛道:“别忘了先帝的教训啊……”

隆庆沉默了。他知道父皇嘉靖对于言路,可谓严厉至极,直接处罚过的言官,没有一百也有八十,贬谪、廷杖、戍边、下狱,各种手段都用过了……但还是不能杜绝天下悠悠之口,最后还惹出了海刚峰,直接把炮口对向了皇帝,成就了一桩千古奇谈。

在当年陪太子读书时,隆庆学到了有限的一些帝王心智,其中有一条就是——言官乃朝廷这具庞大的官僚机构,最重要自清工具,又是捍卫皇权的急先锋。而他亲眼所见的,正是沈束、徐学诗、杨继盛、沈炼、壬戌三子、邹应龙……等一批批硬骨头言官前赴后继,无畏地向严党发起挑战,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也震慑住了的严家父子的野心,使他们虽然威福自享,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威胁到皇权。

太祖皇帝给言官们如此大的权力,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朱家的江山永固,后世的帝王不会被人夺去威柄吗?不敢想象,如果言官万马齐喑,这个朝廷会是什么样子……是以虽然隆庆感觉,言官们多事、讨厌、犯贱、无体、鸡贼、整天把祖宗法度挂在嘴上,实在不是一群好鸟。但他知道祖宗法度立意深远,自己才疏学浅,无法参悟,更不能随意更改。管他舒不舒服,还是墨守成规,让执行了快二百年的一套照旧运行,这样自己才能睡得安稳,玩得安心。

皇帝作如是想,自然不能再坚持廷杖了,只能吩咐徐阶,拟旨切责那些言官,不许他们再污蔑大臣,好尽快结束这桩公案。

见皇帝不想和言官结怨,高拱的心登时凉了半截,他终于明白自己今年以来的诸事不顺,不是因为流年不利,而是有人把自己一步步算计进了与言官大战这个泥潭!看看恭送隆庆的徐阶,他恨得牙齿都要咬碎了,老东西!沈默和我说,我还将信将疑,原来真是你捣得鬼!

‘你手下有言官,’高拱恨恨想道:‘我手上也有三五个!’

有了皇帝的指使,不管情不情愿,徐阶都只能代表内阁表态了,他便让李春芳草拟了一道奏疏。李春芳的作文风格,本就是言辞温和、左右逢源的,即便如此,徐阶还又亲自改了一遍,最后才定了稿。奏疏中以内阁的名义,将高拱浮浮夸夸的表扬了一番,算是表达出了挽留之意,却没有丝毫对言官的斥责,甚至连制止他们胡乱攀扯的话,都没说一句。

在朝野上下看来,这无疑是内阁决定在高拱和言官的争斗中,保持中立的表现,而言官们更将其视为一种鼓励,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的攻击起高拱来。最多的一天就有三十本弹章递上去,攻击也已经发展到全方位、不问青红皂白了——他们肆意诋毁高拱的人品和生活作风,深挖他的历史问题,甚至连高拱年轻时拒绝尚公主,这种个人隐私方面的事情,也成了他们攻击的弹药,已经完全失去了底线。

面对着铺天盖地而来的污言秽语,高拱已经出离愤怒了,他拒绝了沈默等人‘戒急用忍’的劝诫,决定用自己的力量还击!

很快,户部郎中魏学增、翰林侍读学士王希烈,给事中韩楫等十余人,上书为高拱辩护。但这时候已经晚了,舆论完全站在高拱的对立面,些许的辩护,只激来更多的弹章,如雪片般的飞过来,转眼便将其掩盖住。

见到单纯的防守已经不起作用,日夜承受着弹劾泼污的高拱,终于在与死党密议后,忍不住要擒贼擒王了!

隆庆元年二月底,在高拱被弹劾月余后,监察御史齐康,也提起了一次弹劾,而这次的目标,赫然是内阁首辅徐阶!

齐康的弹章,洋洋洒洒千余字,其中揭发了徐阶三大罪状,一是‘两面三刀’,说当年先帝想要立储,徐阶曾坚决反对,等到皇上登极了,他又以拥立功臣自居,其恬不知耻,无以复加;二是结党专权,内阁五阁员,其中就有他三个学生,朝中大臣、科道言官中,更是占了半壁江山,其专权任事、作威作福,是当年严嵩也无法比拟的;三是‘虚伪贪婪’,说徐某人表面上以清流自许,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其长子徐璠,时常与人私下交易,并在京城广置产业,另外三子更是在松江一代横行不法、为非作歹、祸害一方!据说松江府超过一半的土地都在徐家名下,跟他比起来,严家父子都要算是清官了!

跟弹劾高拱的那些莫须有罪名不同,这三条罪状全都有依有据,显然不是仓促而就的。

可是这一次却犯了言官们的众怒,奏章公布当天,就有十几名言官找到齐康,把他堵在屋里痛骂一顿。齐康也不是好惹的,双方当时就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若不是林润和邹应龙赶到,都察院就要变成角斗场了。

但群情已经到了亢奋的状态,林润苦口婆心的劝说,也只能使他们当面不发作,回过头去,便用弹章发泄怒火。先是,欧阳一敬劾齐康是‘高党走狗,两人合谋欲构陷徐老以代之’。

齐康毫不示弱,也弹劾欧阳一敬:‘你说我是高党,我便说你是徐党!你说我是走狗,我说你是爪牙!’反正北京城里有的是纸张,大家放开了弹呗!

于是双方你来我往,变成了大混战,但是齐康这一边终究人数太少,又没有欧阳一敬这样的骂神坐镇,很快就败下阵来。

眼看着齐康等人就要崩溃,一见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一个人,竟也上书弹劾徐阶,而正是这位谁也意想不到的人物,竟一下就把徐阶逼得狼狈不堪,到了不得不上疏请辞的地步……

作者感言

三戒大师

三戒大师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