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遇到的问题,和当年施襄夏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
李小强听到吴清源先生这样说后,他陷入胡思乱想中。这个时候,吴大师同样没有接着说话,他在等待李小强自己思考。
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中古棋中,黄,范,施三人自然是最出类拔萃的,他们的地位高出其他人许多,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任何疑问。但是如果有人还想追问一句:在这三个人当中,到底又是谁最强呢?这恐怕就是谁都说不清了。像这样的问题,可能就和后世的“古今之争”一样,永远都没有答案。
当然,这样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但并不妨碍后人评论这件事件。例如中古棋最后一位大国手,晚清时候的周小松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除范,施不能敌,余皆可抗。”
这话其实就有意思了,周小松的意思就是说:中古棋历史中那么多名手,我除了下不赢范,施以外,对上其他人,我估计都能够和他们抗衡吧?
首先要承认,周小松这人应该说的是真心话。因为自从陈子仙去世后,周小松是当仁不让的棋坛霸主。在当时的国内棋坛,甚至连他让2子的对手都几乎找不到。周小松70多岁的时候,据说周小松为了“养神”,宣布天下棋手普升一子。
老先生这话什么意思呢?周小松的意思就是说:我老头子现在年纪大了,你们知道,下棋是很费脑子的,现在的我已经没精力陪你们玩真的。我现在要“养神”了,以后该摆4个的,你们就摆3个,该摆3个的,你们就摆2个吧……
周小松这话是说着玩的吗?不是的,在真实历史中,周小松就是有这么牛掰。这是有大量棋谱可以提供佐证的,例如汪云峰的师傅刘云峰,也是当时国内除周小松之外最顶尖的层次,他在周小松面前摆2子,从棋谱上看,刘云峰那水平完全不够看,70岁的周小松还能把他杀得满地找牙。
那刘云峰和汪云峰的水平对比又是怎么样呢?有棋谱流传下来,这师徒之间大概是下了12盘棋,大体上是平分秋色。
也就是这个原因,等到了民国初年,中日围棋开始有了交流。当周小松这些徒子徒孙和高部道平对抗的时候,大家才会无限怀念周小松,认为如果周小松还在的话,应该就轮不到高部道平嚣张了。
在当年,以汪云峰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棋手和高部道平下了几百盘,这个不是个例,这有足够的样本,中国棋手的棋份普遍在2子到3子之间,这也是当年的现实。
同样的道理,其实同样是这批人,他们和周小松下棋也不是个例,也有足够的样本。因此也不要说那么多,就说70岁的周小松,说他的水平应该和高部道平这个日本职业四段水平相当。这个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吧?
话题扯远了,回到周小松评价前辈棋手的那句话。首先可以这样判断:由于周小松在当时棋坛至尊地位,他做出这个评价的时候,他应该是出自他的本心。他是真的认为自己可能除了不是范,施的对手,对上其他人的话,他至少是有机会赢。
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假如周小松碰到黄龙士呢?他们两位到底哪个厉害?周小松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够和黄龙士抗衡?
论棋坛的地位,论后世的评价,周小松肯定要差黄龙士一筹。这应该是毋庸置疶他倒也没有什么。的确,在职业围棋的世界,想赢下所有比赛是不可能的。比如用赵治勋的标准:能和一流棋手下成2比1,那你就是超一流。
大竹英雄本身就是超一流,而且人家在这盘比赛中发挥得如此出色,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赛前大家对李小强寄于厚望,但李小强输给这样一位棋手,大家也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李小强自己,输给大竹虽然很郁闷,但这么多年下来,自我调节能力还是有的,不会将输一盘棋当成世界末日。李小强甚至认为,输掉这盘棋自己其实还有收获,就是对自己的弱点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当然,认识是有,但如何改进自己的弱点?李小强一时间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围棋这种东西,有时候光靠努力是不行的,尤其是到了一定水平之后,想进一步更是难上加难。
“用马小飞的话说,曹燕子经过李石佛的磨砺,那么多年才涨了半目。我现在的水平,也应该是达到曹燕子涨棋前的层次了吧。想马上就涨个一目半目,看来没有可能。总之慢慢来吧,只要不比他们涨得慢就行……”
想通这一点,李小强的心态倒是放得很正,知道这种事情急不来。他心里尤其清楚,裋的规则和现代不一样,现代是“让多少还一半”,中古棋是“让几子还几子”,这一点差异,会影响到判断胜负。)“血泪篇”最合理的结果,应该是黄龙士4胜5负1无胜负。
很意外吧?很吃惊吧?由于有一张棋谱实在是残缺太多,所以只能判断为胜负不明。但即便是这样,能说黄龙士让不动3子吗?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这样想象:黄龙士当年说让徐星友3子,绝对不是别人说的那样,他是让不动在那硬撑。很可能在黄龙士的内心,他是真的认为自己能行。
独孤求败的黄龙士,深不可测的黄月天!
当然,没有对手也有没有对手的坏处。表现在棋谱上,就是随手棋和不够严谨之处增多。实事求是的说,从黄龙士的棋谱来看,他这方面的问题,确实要比范,施两人多很多。
李小强甚至开玩笑似的想:周小松很可能就是看到这些随手棋,看到了黄龙士的不严谨之处,所以他才会觉得自己能和黄龙士抗衡。
后人有人评价中古棋3圣:黄龙士天赋第1,范西屏灵动第1,而施襄夏是慎密第1。这下大家知道李小强为什么会说自己更喜欢施襄夏了吧?因为用后世的话来说,前两位都可以归类为“感觉派”,只有施襄夏才是“计算派”。
在李小强的内心,别看别人经常称赞他的什么奇思妙想。其实他对自己的天赋一直没有自信,也知道自己的反应没有罗神猪这类棋手敏捷。因此他很自然就把自己归类为“计算派”,讲究的就是算路精深,行棋严谨。
在这一点上,李小强认为自己的棋风和施襄夏是相通的。既然相通,在感情上亲近一点也是很正常的事。
在房间内,李小强就在那胡思乱想,可是想来想去也理不出个头绪。李小强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别人并非不知道。要不然的话吴先生也不会出现在这里。因为看他那个样子,他明显就像是来提点自己的。
可问题的关键是:大家都发现了问题没错,可又有谁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吴先生能吗?
仿佛知道李小强在想什么,等李小强沉默好?现在的赵大宝劲头更足了,来棋院也来得更勤。
“大宝,来来来,趁我今天心情好,你摆上三个,我好好教你两招,如果你能过我3子关的话,也许你还真能在‘晚报杯’上赢上一两盘。”
面对李小强的“热情邀请”,赵大宝翻翻白眼:
“去去去,没兴趣,摆2子你都没赢过我,还3子呢……”
对赵大宝的态度,李小强倒是觉得正常,旁边几位棋迷听过眼都直了。
“你2子能赢李小强?吹牛吧,据说下超快棋的话,李小强能把‘进来的,还有王立诚和芮廼伟,在他们手中,还分别拿着一摞手稿。吴先生接过那些手稿,他继续对李小强说道:
“小强,这些东西,是我老头子这些年来的一些新想法。有日本围棋杂志准备连载这些东西。而廼伟他们现在就在帮我整理手稿。我知道,正好你也有关于中古棋的专栏文章在杂志连载,因此我想我们可以经常交流交流,这些书稿请你过目一下。随带请你来帮我把把关,看看这里面有什么不当之处,你看这样好不好?”
听到吴先生的话,再看到那一摞厚厚的手稿,李小强心里大震。
这是什么?这就是吴清源先生著名的“二十一世纪围棋理论”,这就是吴先生的“六合之棋”啊!什么帮我把把关,什么看看里面有没有不当之处。这分明是吴先生向自己授书,他想把自己对围棋几十年的理解传授给自己啊。
李小强静静看着那摞书稿。说实话,到了后世以后,这部书稿的名气极大。哪怕是一名普通的围棋爱好者,可能都对吴先生的“二十一世纪围棋”耳熟能详。但是话说回来,这部书稿,可能就从来没有引起过职业围棋界真正的重视。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吴清源先生晚年的围棋思想,是从来没有经历实战检阅的!
没错,职业围棋其实是很功利的。谁的套路好使,谁的招法能赢棋,大家就学谁的下法。因此大家会拼命研究小林光二,会拼命想办法破解李石佛的围棋……
至于吴清源的棋嘛——嗯,他以前确实很厉害,他现在研究的这些东西,在实战中真的靠谱吗,更何况,吴大师的招法是公认的难学……
房间内,李小强静静站在那里,他双手恭恭敬敬的接过书稿。
“谢谢您,吴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