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宋元明 寒门状元

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八二九章 不平静的珠江

寒门状元 天子 5732 2025-02-19 17:27:06

沈溪不急着走,唐寅却待不下去了。

唐寅到梧州后吃苦受罪,如今又遭遇地震的惊吓,嘴上的抱怨不免多了起来,尤其现在天天晚上要歇宿帐篷中,天气晴朗还好,要是遇上下雨浑身湿透,无比狼狈,这是心高气傲的唐寅怎么都无法忍受的。

这天,沈溪在书房里写上奏朝廷的奏本时,唐寅直接闯了进去,嚷嚷道:“沈中丞是来梧州府治灾,抑或剿平匪寇?”

沈溪仍旧埋头写公文,嘴上应道:“自然是剿匪。”

唐寅追问:“既是为剿平匪寇,沈中丞作何久留此地?沿海百姓尚在经受匪寇袭扰,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沈中丞如今所作之事可说主次不分!”

沈溪抬起头来,半眯着眼打量唐寅,心想狂傲的唐伯虎居然也会拿大道理压人了!眼下不过因为地震我才耽搁两天,你就这么多牢骚,难道非得我给你找房娇妻美妾回来相伴你才会满足,老老实实给我办事,而不是总扯我后腿?

“灾情平息后,本官自会往广州去。”沈溪没好气地说道,“轮不到唐兄对本官行程指手画脚。”

唐寅道:“请问灾情几时能够平息?”

沈溪想了想,回道:“短则十天半月,长则经月,唐兄安心等候便是。”

唐寅愤愤不平离开,沈溪盯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自从把唐伯虎请回来,沈溪就发觉请了个吃白食的祖宗供着,唐寅到现在都没有对他提出过任何切实有效的建议,带着这么个幕僚在身边,纯属给耳朵找不自在。

可到底人家是名闻遐迩的大才子,颇有才学见地,沈溪不能因为唐寅现在几句牢骚话就将其扫地出门,况且就算要把唐寅赶走,也得先把他的价值榨取出来多,比如画个几十张画作什么的。

沈溪拿出切实有效的救灾方案,梧州知府曹琚大为感佩,三天两头往督抚衙门跑,跟沈溪商议赈灾之事,其实曹琚是希望利用沈溪,跟广西布政使司争取更多的救灾粮款,最好能将梧州府近几年的府库亏空给补上。

沈溪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人利用作为救灾和填补亏空的工具,这让他心里很不爽,问道:“曹知府为何不去跟地方士绅、商贾征募钱粮?”

历来的规矩,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官府都会跟地方士绅和商贾伸手要钱,美其名曰纳捐,谁不给钱就会遭到政策打压,而捐钱的话则会被冠以各种美名,甚至树碑留念,在传统道德规范下,这种灾后募捐为大多数士绅和商贾接受。

但沈溪观察曹琚近来所作所为,好似根本就不知道能跟地方豪绅伸手要钱。

由于战乱和天灾,梧州城看起来破败了一些,但毕竟这是广西与广东之间水路交通的咽喉,地处浔江之侧,上连郁江、黔江,下连桂江、贺江,几江汇合后的西江更可直达佛山、广州,城中商贾、富户应该不在少数。

曹琚叹道:“沈中丞或有不知,穷山恶水出刁民,梧州近几年灾情不断,官府也曾号召纳捐,但地方士绅躲在土堡中,便是衙差也叩不开门。本官总不能强迫纳捐,只能向藩司请援……”

沈溪心想难怪这梧州城内有小半都是那院墙高深的土楼,原来除了抵挡盗匪外,连对抗官府也很有效。

经商做买卖做大后,先回到家乡修个土楼,一个大家族全部住在土楼中,把大门一关,两耳不闻门外事,管你什么天灾人祸。

到了粮食丰收时,找人出城去把粮食收了,甚至大门都不用打开,找人把粮食送进城,直接用绳子吊进土楼。

经过几代人的修缮加固,这种土楼固若金汤,就算是地震也没见哪座土楼崩塌了。

沈溪问道:“那城北孙家呢?”

曹琚叹了口气道:“这孙家曾与地方匪寇勾连,于数年前城破时,暗中帮助盗匪。后盗匪被朝廷招安,孙家生意便在周围做大,年前却不知何故得罪广东藩司中人,家主被扣押。之前他们还让本官与他说情,但本官身为广西地方官,作何要为他孙家去跟广东藩司交涉?”

沈溪点头道:“原来如此。”

曹琚道:“想来孙家也冀图沈中丞为他们出面说情,下官劝沈中丞一句,这孙家可是势利眼,听说曾到应天府活动……最好莫要理会!”

沈溪点头,心里却在嘀咕,这孙家仅是商贾之家,势力倒是不小,居然能把触角延伸到南京城,去跟那些勋贵和朝官打交道。但既然孙家有达官显贵为他们撑腰,何至于连个广东布政使司都搞不定,还让他们的“大老爷”被广东布政使司扣押,半年多都赎不回来?

沈溪刚把梧州知府送走,苍梧县令又来了。

地震发生后,沈溪的督抚衙门成了抗震救灾指挥部,沈溪为了早些解决麻烦,把救灾的款项列得很细,只要地方官府按照方案实施,要不了多久城里城外就会安定下来。不过,沈溪可等不到灾情彻底平息,向朝廷上奏地方灾情的奏本送出后,又向桂林府的广西布政使司衙门去函,要求尽快调拨粮食到灾区,就算是圆满完成任务。

此后,沈溪开始准备动身前往广州府。

沈溪并非是不管梧州府的灾情,就如同唐寅所言,他此来东南的主要任务是剿灭匪寇,其他的都应该暂时抛到一边。

当然,最主要的是沈溪看到身边的女眷在这穷乡僻壤住帐篷吃苦受罪,于心难忍,既然该做的事情都做了,那不如干脆早点儿出发。他还想去广州府看看,惠娘和李衿生意筹备得如何了。

……

……

从梧州往广州府,自然是走水路。

梧州毗邻浔江,浔江是珠江水系西江的一段,上游由郁江和黔江汇合而成,往下直接流入珠江主水系西江,一路向东南进发,便可抵达广州府。

督抚衙门并无官船,不过却可以跟梧州府衙借船,两艘二层的楼船,梧州知府曹琚特地派出二十名衙差沿途护送。

沈溪的家当不多,将细软悉数带上,他没准备再回梧州,到广州府城后便在那儿定居,今后的剿匪工作主要在沿海一线进行。

七月十四出发,顺风顺水的话七月二十即可抵达,沿途本可以到地方州府游览一番,毕竟珠江主水系算是岭南相对繁华之所。

但因遭遇地震,这些年又灾祸不断,各民族积怨很深,再加上水路盗匪横行,夜里必须要上岸住宿,听官船上的船夫说,这西江河道上“水鬼”横行。

船夫口中的“水鬼”,就是河盗、水匪。

跟海盗一样,他们靠劫船为生。

这些人或许只是沿江渔民,又或者是贼寇,亦或者有本职工作,诸如码头挑货的工人或者是种地的农民,他们一般会趁着清晨或者傍晚时出来活动,作出渔夫装扮,等靠近大船后便突然冲上去,杀人劫货,有的则在晚上偷袭那些夜航或者泊靠岸边的船只。

因为河盗平日装束跟渔民、船夫相仿,而珠江水系上来往的船只众多,官府无从追查,使得西江一线河盗非常猖獗。

据船夫说,有时一天会发生几起劫船事件,而河盗比陆路的盗匪更为狠辣,他们为了立威,几乎每次上船都会杀一两个人。

山贼劫道是靠人多,而水贼劫船人手不足,全靠武器精良出手狠辣。不但杀人的案例多,烧船、奸淫、绑架的案子也不少,有的船只直接被烧成空壳子,至于上面的人是死了沉江,还是被劫走贩卖,无从得知。

岭南地区少数民族多,若是把人绑到山寨当奴隶或苦力,活着也等于死了,官府无从追查。

沈溪一行乘坐的官船,一般来说还是安全的,毕竟有官差随船,但就怕那些穷凶极恶的河盗连官船也敢劫持。

跟陆路行马车一样,通常都要在入夜前找到停泊的码头,在岸边的驿站歇宿,有地方巡检司官兵保护,驿站算是这乱世中的一方净土。

一路上,沈溪都在观察沿河的情况。

朝廷在西江上所设关卡不多,就算有的地方会有官船检查来往船只,也基本是应付公事。倒是在歇宿的码头上不时可以见到关卡,地方衙门和巡检司会派出衙役兵丁进行检查,过往客商需要缴纳税赋,通常来说交钱就可以放行,不交钱就会被怀疑是盗匪遭到扣押。

官府在对待水匪的问题上装聋作哑,但对于如何盘剥百姓却颇有心得。

官船自然不需要检查,就算沈溪在两艘船上夹带私货,也不是地方衙门和巡检司能管辖的。

到了船夫所指的危险地带,沈溪通常会对周围环境进行翔实的记录,他本是为剿灭沿河水匪做准备,但仔细研究后却发觉,这些河盗就好像索马里海盗一样神出鬼没,除非采用护航模式,不然对这些亡命之徒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沈溪问过沿途的渔民和船夫,得知这些河盗并没有具体的据点,很多人都可能平日里打渔、跑船运货,如果手头拮据了便会铤而走险,纠结在一起当河盗,反正犯罪的成本很低,只需要几个人,几把刀,划着一艘小船就可以开工,而且利润不菲,一次劫船成功,或许就有几十上百两银子收入,干一票娶妻生子半辈子不愁。

水匪对西江沿途的水文、地理环境非常熟悉,知道哪里环境偏僻船速较慢,抢起来那是得心应手,逃跑时更是飞快,只要没抓到现行便无从追查。

当一次恶魔,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甚至有人因此有了资本,成为珠江沿岸跑船的商贾,生意越做越大。

沈溪本来把珠江水系当成黄金河道,准备让惠娘和李衿利用方便的船运来营商,但现在看来,这里是危险和财富并存之地。

就连几百年后的文明社会,许多国家的河道上都不能保证船只的绝对安全,更别说是统治不力运输业落后的大明朝了。第八三〇章 瘟神莫再来

七月二十一,沈溪一行抵达广州城。

广州城乃南海县、番禺县共同管辖,系广东布政使司驻地。明朝广州府下辖一州十五县,其中一州为连州,十五县分别为番禺县、南海县、顺德县、香山县、新会县、阳山县、连山县、东莞县、新安县、三水县、增城县、龙门县、清远县、新宁县,弘治二年又增设从化县。

当天下午,官船在珠江港口泊靠,一行从城南入城,先到城西南的驿馆内歇宿。沈溪拖家带口,全部住进驿馆有所不便,所以安排马九等人住进驿馆附近的客栈,只留女眷在驿馆中,同时派人前往布政使司衙门投递拜帖。

沈溪作为三省督抚,抵达广州府城后尽可能低调行事,广东地方三司衙门听说他在福州的所作所为后,必会防备他借“整顿吏治”乱来。

不出所料,拜帖投递出去,当天布政使司衙门居然没派人过来拜见。

沈溪知道自己不受待见,地方布政使司管辖一省行政,头上突然跳出来个督抚,任谁也不愿意轻易放权。

沈溪在驿馆内歇宿一日,第二天便亲自带人前往布政使司衙门……就算不受待见,他还是要履行公务,这是他正式往梧州上任后,所走的第一个三司衙门,差事从拜访广东布政使司开始。

沈溪在一名从六品经历的带领下进入衙门,一路过仪门、大堂、二堂,来到三堂的会客厅,坐下来等候,从巳时一直等到午时,没见到人影。

看看外面烈日当空,沈溪站起身来便往衙门口走,之前那名经历过来问道:“沈大人,这是往何处去?”

“腹中饥饿,要医治一下肚子。”

沈溪笑着说完,径直循着布政使司来路走。

经历亲自送沈溪出了官衙门口,等沈溪走远后,轻叹:“终归把瘟神送走了,瘟神切莫再来。”

沈溪带着马九等人在布政使司衙门附近的街道上走了一圈,听到的基本都是粤地语言,跟后世又有所区别,少了很多约定俗成的白话俚语,多了很多文绉绉的古俚语,沈溪本来还懂几句粤语,但如今却发现基本听不懂本地人在说什么。

好在广州城是大明与海外进行沟通的主要桥梁之一,这里外来客商众多,文化差异很大,就算是沿街店铺的掌柜、小二也会说几个地方的方言,以江西、福建以及南直隶的方言居多,偶尔还能听到湖广话和川音,可见自全国各地前来经商的人不在少数。

吃过午饭,马九本以为沈溪会回驿馆,谁知道沈溪又往布政使司衙门去了。

“藩司衙门无人,大人为什么不回官驿等候?”马九有些奇怪地问道。

“如果回去等,十天半个月不见人都有可能。一上午等不到,就等一天,一天等不到,我就等到他们不得不出来见我为止。”沈溪笑了笑道,“反正我也没什么事可做。”

沈溪到闽粤来就是为了剿灭匪寇,没有地方官府支持,他手上无一兵一卒,又没有钱粮,谈何剿匪?

回到广东布政使司衙门,再次进到三堂的会客厅,优哉游哉坐下,还让人沏了杯茶,这下连那经历也发愁了,这瘟神怎么赖着不走了?

沈溪一坐便是一下午,仍旧没人出来见他,他也不强求,坐在那儿打了一下午瞌睡……养足精神晚上陪陪娇妻,正好。

连那经历也陪了沈溪一下午,等日落时,沈溪来到门口看了看天色,笑道:“无惊无险,这一天过得真快……”

“恭送大人。”那经历过来行礼。

沈溪看了看对方,四十多岁的模样,身材匀称,一双眼睛骨碌碌乱转,应该是布政使司衙门的老油条。他微微蹙眉,把一封信拿出来,道:“劳烦,将此信交由周藩台……”

那经历惊讶地问道:“周藩台刚过世,大人不知道吗?”

“啊?”

沈溪这倒是没预料到,诧异地问道,“周藩台过世,几时发生的事情?”

经历神色有些悲戚:“乃是在三日前,周藩台爱民如子,却未料英年早逝……”

却说这广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周孟中已经六十五岁,在一个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岁的时代,过了五十岁就应该“知天命”,能活到六十五已经是难得的高寿了。

居然称英年早逝?

沈溪本来还琢磨,这么巧人就死了,不会是糊弄我吧?但仔细一想,就算广东布政使司的人防备他,也断不会拿周孟中的死来开玩笑。

这种事可是要上报朝廷的,先报了死,然后又说没死,这玩笑可就开大了!

“那就交给章藩台吧。”

沈溪补充了一句,既然左布政使周孟中死在任上,右布政使章元应应该不会那么凑巧也挂了吧?

经历把信接过,道:“下官定当将信呈递……”

沈溪叹息摇头,出了布政使司衙门,回头瞅了一眼,嘀咕道:“坐在里面等个死人一整天,真够晦气的。”

……

……

刚回到官驿,就有随从来报,原来驿馆这边居然也有人等了他一天,却是广东都司衙门的都指挥同知刘维宽。

刘维宽年近四十,人高马大,一看就是武将出身,见到沈溪便恭敬抱拳:“末将见过督抚大人。”

都指挥同知乃是从二品,比沈溪的官品高半级,见面却口称大人,足见这时代武人地位低下。

沈溪赶紧摆手:“刘将军客气了,里面请。”

因为沈溪正式的差事是平息地方匪寇,又是兵部尚书刘大夏举荐,连总管五军都督府的英国公张懋对沈溪也多有推崇,使得地方都司衙门愿意主动向沈溪靠拢。

相反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都是一群心高气傲的文官,看不起沈溪这样的后生,更不想接受沈溪的调遣。

就坐后,刘维宽问道:“不知大人准备调动多少兵马,于几时,于何地对地方盗匪及倭寇展开清剿?”

沈溪被问得一愣。他没料到眼前这位竟然是个“实干派”,上来就问他具体行动细节……我一个兵没看见,手里一粒粮食都没有,你这么关心剿匪动向,难道我要多少人多少粮食你都能满足吗?

沈溪问道:“不知都指挥使司方面,能提供多少人马?”

“嗯……”

刘维宽脸色有些为难,“督抚大人恐怕要到广东各卫所走走,根据实际情况妥善调度……”

要我去地方卫所调兵,那需要都司衙门做什么?你们都指挥使司不会跟我玩太极推手,说这广东的兵马你们调动不了吧?还是说我把匪寇全都剿灭,你们以后没理由向朝廷要钱要粮,所以给我出难题?

沈溪本想说,不用你们提醒,我自会到下面卫所走动,可到了口中,却变成:“刘将军看到了,本官年轻,身子单薄,不擅行伍,平日舞文弄墨,在后方行兵法韬略之事尚可,调度卫所兵马恐怕需要都司衙门全力相助。”

刘维宽稍作迟疑:“末将怕是要回去跟李都史请示过才可。”

就知道你无法做主,只是奉命来试探我口风!沈溪笑着起身:“恕不远送,刘将军走好。”

送走刘维宽,唐寅从内堂走出来,有些疑惑地问道:“沈中丞,这是何人?”

“广东都指挥同知刘维宽,唐兄昨日不是说偶感风寒吗?今天看起来气色不错嘛,想来是身体痊愈了?”沈溪打量唐寅。

唐寅昨天装出一副要死不活的模样,说要休养两天,沈溪知道,这是唐寅不想跟他去布政使司衙门自讨没趣。眼下见他回来,立马病就好了,这也太不要脸了吧?唐寅却不以为忤,脸不红心不跳地回答:“广州人杰地灵,或许是不药而愈。”

沈溪冷冷一笑,没好气道:“广州的确是人杰地灵,那唐兄要不要出去喝两杯?”

“沈中丞之言,正和唐某心意,请。”唐寅立即打蛇随棍上,反正在沈溪身边白吃白喝惯了,也不怕丢人。

眼下天色已晚,唐寅想的是,这会儿你总不会去见什么官员了吧?喝过酒,我回来呼呼大睡,一觉到明天日上三竿,岂不快哉?

带着这种念头,唐寅跟沈溪出了门。

沈溪的确没诓骗唐寅,带他到了就近的酒肆,叫了二斤酒,菜色方面则要逊色许多……这会儿沈溪也在省钱,毕竟惠娘和宋小城两边都重开生意,需要资金周转,而他这几个月的俸禄尚没有着落,家里有老婆孩子要养,用度方面自然要节省些。

唐寅笑着给沈溪斟满酒,又给自己倒上,拿起酒杯道:“沈中丞,在下敬您一杯,感谢您这一路上的照顾。”

沈溪举起酒杯:“听唐兄的意思,是要回苏州?”

“在下绝无此意,只是有感而发。”

唐寅说着,饮下一口酒,马上把酒给吐了,转过头高声叫道,“掌柜的,这就是你们最好的酒?一两酒兑了一斤水吧?”

酒肆掌柜并没上二楼来,其实在这件事上唐寅还真误会了人家,却是沈溪特意让掌柜这么干的。

成天吃白食,还想喝好酒,让你做事就推三阻四,天下哪里有这样便宜的事?

沈溪微微一笑:“唐兄切勿发怒,这商家最喜欢在酒水上弄虚作假,我听说这城中有一处地方,酒水甚为醇厚,不知唐兄是否愿意同往?”

作者感言

天子

天子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