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的暖阁内,偶尔发出“沙”地一声翻纸的声音。姚姬正迫不及待地翻看着册子,朱高煦也沉默地坐在圆凳上。
此时,朱高煦才想起一件事的微妙之处,原来被他忽略了。
那次朱高煦想悄悄去接应盛庸的家眷,幸亏姚姬提醒了他;也因此,他才坐实了姚姬的奸谍身份!
在姚姬暴露之前,她曾要求朱高煦陪她玩骑马马……非常幼稚,一般小孩儿才玩。但年纪不大的姚姬并非那种可爱小姑娘的性子。
朱高煦现在才想到,彼时姚姬可能想起了她的爹。很多人都有执着的东西,敢情姚姬的执着是她的生父吗?
想到这里,朱高煦便开口道:“时间太久了,姚逢吉又是逃走的,现在难有头绪。不过我会竭尽全力为姚姬找到他。”
姚姬抬起头道:“王爷没骗我?”
“我何时爱骗人?”朱高煦皱眉道。
姚姬看了一眼手里的册子,又看朱高煦,她垂下头抿了抿嘴,“我怀着不轨企图接近王爷,欺瞒了您,王爷为何如此对我?”
朱高煦沉吟道:“假的事儿里,也会有真的东西。”
他接着又道:“卷宗里写着姚逢吉携一儿一女逃走,但显然有偏差。你被姚广孝带走了,应该还有个哥哥或弟弟,也在姚广孝手下?”
姚姬犹豫了一会儿,轻轻点头。
朱高煦径直问道:“能告诉我,他是谁么?可在汉王府内?”
姚姬摇头道:“不在汉王府。无论如何他是我眼下唯一的亲人,我不想出卖哥哥。王爷……”
“好,我不逼姚姬。”朱高煦站了起来,“这卷宗你留着看,但不能把此物说出去,不然今后我要查令尊的消息,就更难了。”
姚姬点头道:“我答应王爷……妾身送送您。”
……
七月中旬,王贵等一行人也回到了云南府。
王贵禀报的事,大抵和陈大锤所言差不多。只有一件事,王贵沉声道:“平安在北平查到,瞿能父子可能没死、被人救走了。平安还悄悄问奴婢,是否乃王爷所为。”
朱高煦马上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王爷,那平安有诈?”
朱高煦却毫不犹豫地摇头道:“不可能。虽然我与平安来往不多,但知道他是什么人!平安在战阵上,就是个狡诈的滑头,但他绝不会干那种事。
他爹平定是太祖养子,这等身份地位的人,朝廷动他是因为不信任、以及对‘靖难之役’的清算。就算平安愿意干那等龌蹉事,他要死还是得死,迟早罢了!平安没那么蠢。
咱们救人的事,如果这世上只有两个人能猜到。一个是姚广孝,另一个就是平安!”
朱高煦如此认为,不仅觉得平安狡诈多智;而且朱高煦很认真地对平安说过:今后彼此再也不是敌人,平安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因为那次暗示,平安才会想到罢?
王贵的声音道:“那咱们要不要去接应平安?”
朱高煦不置可否,一时间十分犹豫……因为以前干那些事,引起了朝里一些人的警觉;上次想接应盛庸家眷,就差点被守株待兔了!现在救人,比救瞿能父子的风险要大得多!
不过平安此人确实是一员良将。朱高煦与他多次交手下来,觉得平安的能耐远超何福之辈,不比瞿能盛庸任何一人差。平安各方面的能力中规中矩,不过他的骑战天下难有敌手,而且非常狡猾警觉、不容易中计。
朱高煦这阵子被刺激了,想起前世头上泛绿、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实力;而今仍在奋力忍受、无奈妥协,不也是实力不够?
于是他一面担忧,一面又很非常动心……
朱高煦沉默了一会儿,脸色铁青,说话却还镇定:“事不宜迟,迟了怕平安被找到罪名,已经下狱或自行了断了。”
王贵听罢,顿足道:“奴婢错失了良机!早知王爷会赞同,奴婢在京师便该把这事儿办了。”
“不怪你,这等大事,最好先与我商量。”朱高煦不动声色道。
他接着又道,“陈大锤独自回云南,拿的是五军都督府送到云南都司的公文;咱们再派人进京,既不能拿汉王府的公文,又不能找云南官府,以免泄露消息。不过我可以找沈徐氏,让她弄一份云南府的路引,派陈大锤以商人的身份进京。”
王贵附和了一句。
朱高煦沉吟不已,他的策划还有问题……把平安接到巫山县,还是云南?
前者只有王贵知道那地方,但朱高煦不想派王贵单独进京,这宦官知道的秘密太多了;万一王贵出了意外被抓住,那就啥都完了。
后者也有一个问题,平安的身材相貌比较特别……长得非常壮、如同一块方铁似的大汉,实在罕见;万一平安在关隘被认出来,也会有很多麻烦。而且派的人以商人的身份,不能到驿站换马,赶路会比较慢;一旦平安被认出来,就会被朝廷的人追上。
“既不能让平安来云南,也不能去巫山县。”朱高煦道,“只能派人叫平安先逃走,另找地方暂且躲起来,咱们再从长计议。”
王贵抱拳道:“奴婢即刻去找陈把总。”
朱高煦忽然抬起手制止道:“明天,明天再叫他到前殿书房来。”
王贵道:“奴婢遵命。”
刚才朱高煦最后一句话,他发觉了自己内心的忧惧和徘徊。
哪怕是个赌徒,也会忍不住去想后果、后果是否承担得起;就算决定搏一把,下手之前也是很忐忑的。朱高煦不禁想:万一事情败露怎么办?要仓促起兵,以子叛父,发动不义之战?
他不觉得现在的时机成熟了。何况他手下的护卫军队,大多挑选自各地卫所、不少人并未参加“靖难之役”,许多将士已经很久没打过仗了。
而真正的战阵精兵,只能通过战争来历练,死掉十个人,剩下那个就是精兵;丛林里剩下的猛兽,就是这么来的!朱高煦下令护卫军,要他们勤加操练,也是无济于事,武将们也不太认真……没有仗打,大伙儿为啥要训练得太辛苦?第二百二十八章 丧家之犬
沈家梨园大堂上,又是座无虚席。朱高煦到楼上坐下,不禁称赞了一句。大掌柜徐财六说,并非每天都又那么多客人,不过只要是李楼先的戏,通常就是这个场面。
等了许久,沈徐氏终于来了。她穿着一身青色打底、深红衣边的布衣裙,深色的棉布料子看起来有点老气,幸得沈徐氏有雪白的肌肤和优雅的气质。立领的外衣把她包得严严实实,朱高煦觉得她这身打扮是故意的。
沈徐氏见礼后,便在两只小杯子里都倒上茶,朱高煦顺手端起一只杯子。
“公子稍等。”沈徐氏道,“妾身先饮。”
朱高煦摇摇头,把小杯子里的茶水一口就喝完了。沈徐氏见状,看了他一眼,重新为他斟茶。
“上回发生了点意外,但我并不觉得沈夫人会害我。”朱高煦道。
沈徐氏似乎松了一口气,顿时带着戏谑的口气道:“公子身份尊贵,就不怕外边的东西不干净?”
朱高煦苦笑了一下,随口道:“阴谋并不可怕。”
沈徐氏饶有兴致地看着朱高煦,她的目光很明亮,样子也很认真,“公子何出此言?”
朱高煦沉声道:“天下人未善终者,被阴谋毒杀、刺杀的有多少?大多是被人明目张胆拿下,明知要死,却毫无办法。”
沈徐氏沉吟道:“牢里的死囚,敢情不是因为他们先犯了罪?”
朱高煦道:“那些罪、若能适用于天下所有人,我便赞同他们的死因是有罪。”
沈徐氏的目光、如有形的东西在朱高煦脸上拂过,她轻声道:“公子今日似乎有些烦恼?”
朱高煦道:“我只是随口说些空话罢了。”
沈徐氏又用随意的口气道:“此前见面数次,公子倒从未这么说话。”
朱高煦不再搭腔,微微侧目看着戏台子。戏子们唱戏的声音、以及看官们的嘈杂声恰到好处,既不影响他们在楼台上谈话,也能掩盖这里的说话声、不至于被外面的人听到。
片刻后,朱高煦回头道:“今日来见沈夫人,我有一事相求。请夫人帮我弄一份昆明县的路引,商人身份,二十余岁的汉子、身材高壮,北方口音。多谢了。”
沈徐氏从容道:“商帮里能找到这样的人,过两日妾身便将东西派人送到王府。举手之劳,公子不必客气。”
朱高煦道:“上回丽江府铜矿的事儿,我已经派人给云南布政使送过信了,办妥了罢?”
沈徐氏微笑道:“多谢公子。”
片刻之后,沈徐氏又轻轻说道:“等李楼先唱完了这一场,妾身叫她好生陪陪公子,愿公子能忘却烦恼、因此高兴一些。”
朱高煦听罢,“呵”地笑了一声,“沈夫人好意心领了。”
沈徐氏又不动声色道:“我们这地方的东西,可不是王府里能有的,公子不想尝尝稀奇?”
朱高煦微微摇头,心道:说得我好像没修过车一样。
他说道:“稀奇是稀奇,不过干完那等事,心里总会空落落的。我最近没兴致,以后再说罢。”
“也好。”沈徐氏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小声笑道,“公子以为,要她们怎么做,才能让人打心里好受呀?”
朱高煦道:“那不可能。就像我玩了李楼先,或给钱、或欠沈夫人一个人情,公平买卖童叟无欺。但我的烦恼依旧还在,李楼先能解决吗?何况我与李楼先素无瓜葛,毫无情意,她真的在意我的苦恼么?”
他顿了顿,又颇有些感触地叹道:“假如我的烦恼,是赌钱输得倾家荡产了;然后还花钱做此事,便是雪上加霜,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的烦恼,没有良药。”
沈徐氏若有所思地轻轻点头,“看来妾身要告诉徐财六,得让姑娘们多一些情意。”
“都是假的。”朱高煦随口道。他抱拳道,“我便不久留了,路引的事,望沈夫人保密。”
沈徐氏起身道:“公子放心,妾身定会办得滴水不漏。妾身送公子出门。”
“夫人留步。”朱高煦道。
沈徐氏忽然又说了一句,“妾身很期待再次与王爷交谈,确是很有趣呢。”
……朱高煦早上起来,先到承运殿之侧的书房看看公文、奏报。
就在这时,一个宦官入内,说道:“体仁门外,有个人送来一封信,请王爷过目。小的们把人先扣在门楼了。”
朱高煦道:“拆开。”
宦官撕开信封,把里面的纸双手呈上来。朱高煦展开一看:故人别后近二载,可否一见?
短短两行字,语焉不详。但朱高煦一看,心里便莫名有一种不祥之感。
“把扣押的人放了,传王贵。”朱高煦立刻下令道。
宦官抱着拂尘道:“奴婢遵命。”
等王贵入内,朱高煦叫他备一辆普通的马车。然后王贵赶车,朱高煦从东边的体仁门出得王府,沿着大街往东走。
朱高煦挑开车帘,观察着周围的行人和景象。
不多时,忽然从街边的一条巷子里钻出来一个戴着大帽的粗壮汉子。朱高煦见那身材,脸上已露出了哭丧的表情。马车根本没停下,那汉子便矫健地抓住后面的门板,撞开木板和布帘爬了上来。
虽然穿着宽大的袍服,但那汉子极其粗壮的身体依然掩不住,膀子上的肌肉把宽松的袍袖也撑起来了。汉子揭下头上的大帽,露出了一张熟悉的脸……不是平安是谁?
“平安兄为何在云南府?”朱高煦第一句话便不禁脱口问道。
平安脸上的肉抽搐了一下,苦笑道:“说来话长。当年汉王叫我记住的话,我还记得,汉王忘了么?”
朱高煦摇摇头,拍了一下车厢木板道:“王贵,去榕树街据点。”
榕树街据点靠近沐府,本不是好去处。但那里的人撤走后,现在是座空院子;事情仓促,朱高煦想到了那地方,至少不会再让平安与人接触,又暂时有个藏身之所。
朱高煦在院子门口先下车,从地上捡了半块砖,直接把铜锁敲掉,然后叫王贵把马车赶进院子。
院子里的砖地上,还有一些碎瓷片,朱高煦记得,那是上次从阿姑庙带回来的粗碗,摔破了查验,碎片到现在还没人打扫。
朱高煦和平安走进堂屋,叫王贵四下察看一番。
他们在方桌旁的条凳上坐下,平安便开口道:“我刚到云南府,今早才进城,立刻就来找汉王了。汉王若是怕被牵连,把我押送回京便是了,反正我眼下活着也只剩半条命了!”
朱高煦道:“前阵子我派人去京师,给母后送药材,听说了一些事。平安虽被弹劾,却也在五军都督府做了个官?为何事情变得如此急?”
“他娘的!”平安开口先骂了一句,“诬告我的人,只是北平的一个千户。等我到了京师才打探到,那千户已经升作正三品的北平都指挥佥事了!便是把我当头驴,我也没那么蠢罢,还不知今上是啥意思么?
没过多久,我便发现成天都有人在附近晃悠,不知多少人在琢磨怎么诬告我,好借此升官发财!我若不赶紧跑,还跑的掉么?”
朱高煦沉吟道:“原来如此。”
平安又道:“那宦官王贵是汉王的人,在皇城外边遇见了。王贵先招呼,我才冒死说了几句话。若非形势急迫,脑袋快保不住了,我也不会与一个阉人说那些话。”
朱高煦沉思着,现在去责怪平安仓促已是无济于事,他只道:“平将军来了云南,一路上肯定有目击者,迟早会被朝廷查到,你这长相太奇特。”
平安皱眉道:“王爷所言极是,便是太容易被人认出来,因此我才来云南,不然随便找个地方隐姓埋名躲起来算了!”
他的虎目里露出了沮丧的神色,“汉王若难办,把我送回去罢了,还能向今上表个忠心。我没理由怨您啊。”
“平将军勿急。”朱高煦站起来,背着手在破旧的堂屋里来回踱步。
俩人沉默许久,朱高煦开口道:“我是想救平将军的,并非想要忤逆父皇……不过你我在战阵上多次交手,难免惺惺相惜;何况灵壁之战时平将军听了我的劝,没和我拼命,我也欠你一个大人情。”
平安看了朱高煦一眼,点头道:“汉王说的是。我虽问过王贵瞿能父子的事,但我不相信乃汉王所为,您是今上之子,为何要做那些事啊?若汉王今日出手相救,也是看在私交情分上,末将定记得这份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很好,就是这么回事。”朱高煦点头道。
平安试探地问道:“汉王要保我?”
朱高煦道:“当然要保你!刚才我就在想办法,你以为我在犹豫?平安忽然到来,一切在我部署之外,一时间没准备好罢了。”
平安忙起身抱拳道:“末将若能捡到这条命,今后但凭汉王差遣!”
朱高煦不动声色道:“平安知道东边隔壁的府邸是谁家的么?”
“不知。”平安摇头道。
“沐晟。”朱高煦叹道,“平安和沐晟二人的父亲,同是太祖养子,你们的境遇却是大相径庭。”
平安怔在那里,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