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军事 越战的血

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七十一章 航母无用论

越战的血 远征士兵 2823 2021-11-02 12:02:33

回来后我就在电话里把事情跟杨先进一说,杨先进当下也就明白了,这并不是件很难理解的事……古人有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话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给别人一头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把这话的对像放到我们自身上,那就是得到一头鱼不如得到捕鱼的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从苏联那得到廉价的重工业产品的确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得到生产这些重工业产品的技术。

历史上我国得到这些技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比如招商引资,以优厚的投资条件和投资政策吸引外商到我国来投资……这种方法表面看起来是咱们吃亏了,因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使用的原料是中国的,使用的劳动力是中国的,污染也是中国的,而中国除了得到一些就业机会和工人手里一些可怜工资外什么也没得到,大块的钱都让外商给赚去了。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咱们落后呢?!

而且咱们得到的也不仅仅只是这些……外商在大面积使用中国劳动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就会使一些技术流入到中国社会中去,于是时间一长,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厂家也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的冒了出来并投入到与外商相竞争的行列中去了。

当然,这必须得有一个过程。就像近代一样,一开始国产货差不多就是质量差、技术落后的代名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产货也越来越成熟,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到了现代甚至有许多国货在激烈的竞争市场里将外国企业排挤了出去。

这种获取技术的方法其特点是比较广泛,但大多局限于与军事关联不是很大的工业而且耗时很长……别国的人也不是傻瓜,与军工想关的或是有很大的利益的技术自然不会轻易就泄漏出去。

于是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互补了,这种方法也就是张司令所说的利用企业直接引用人才的方法。

这事在程序上并不复杂,先是先进批发公司用三亿收购了一家造船厂……好家伙,这造船厂总占地面积都达到了一百多万平米,岸线长两公里有余。像这样一家造船厂要是在现代的话少说也得几十亿。

不过话说回来了,现代的钱不值钱,这时代三亿的购买力也差不多相当于现代的几十亿了。

当然,这钱不会让我们先进公司出的,就只是转个账做个样子然后又重新汇回先进公司了。

于是杨先进设在苏联方面的办事处很快就开始招收技术人才,甚至这种招收技术人才还不仅仅只是造船业方面的,汽车业、治金业等等,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这时代也的确需要这些方面的人才,改革开放嘛,正是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学习和利用的时候。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掩护,如果只招收造船业这一项,毫无疑问的会引起苏联方面的怀疑。

也就是说,办事处差不多就是一个连接苏联和中国之间的职业介绍所了。

对于苏联方面来说,他其实也是支持我们这么做的,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

民间方面就不用说了,这时的苏联物价高而工资低,这些技术人才几乎都可以用“生活艰难”这个词来形容了。而咱们中国的工厂却能给他们优厚的条件,再加上低廉的物价,就意味着他们能够养活一家老小。

官方的因素就较为复杂一些,从大的方面来看苏联也有中国搞好关系的需要,小的方面来说,比如可以缓解苏联内部的就业压力,比如可以促进中苏之间的贸易,比如增强中国的实力以制衡美国从而缓解自身在国际上的压力等等。

于是这个计划进行得还算顺利,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有十余名来自苏联的技术人员被引进入各个岗位。

当然,事情总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其难处主要由于这时的苏联与中国还是处于准敌对状态,百姓甚至官方人员一时半会儿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像之前苏联民航机被劫持时乘客说什么也不肯走下飞机一样……对于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不久之前咱们还是敌人,苏联甚至还在蒙古陈兵百万企图与越南南北夹击中国,而这一转眼间就要让苏联人来中国工作,这在心理上还是很难接受的。

在这一点上杨先进就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在苏联方面进行大量的宣传并组织苏联有意向的技术人员飞到中国考察什么的,这时候我们在苏联被劫持的民航事件就派上用场了,先把这事跟那些苏联人一说,接着再免费带着他们到中国来的考察一番,最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而这第一批仅仅只是个开始,因为我们知道还有相当一部份苏联技术人员是在观望中。很明显的是,当在中国工作的这些苏联人在跟家人的联系中时不时的透露些这边的薪资情况及生活的时候,不用多久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由苏联往我国方向流入。

原本我还以为这事情就此差不多也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进行随着时间往后推移慢慢积累技术和人才就是了。但很快就出现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惊喜……

这天早上我正与战士们一起五公里越野……话说这段时间坐办公室也坐得太久了,体能已大不如前,有时我都在担心,要是再像上次一样不得不投入到战场中去的时候,自己还有没有以前一样的状态。

不过让我欣慰的是,合成营各个方面的战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各部队的指挥人员对这些战术的指挥也越来越熟悉,现在各个部份都能独挡一面,几乎可以说不用我指挥也都能很好的协同了。

就在我跑得气喘吁吁的时候,身后就追上来一辆边三轮,而且老远就在直叫唤:“营长,张司令电话!”

见此我不由一阵苦笑,难得出来跑跑步,尽然就会有电话追上来。

不过我想这也是有急事,否则也不至于连步话机和电台兵都带来了。

“情况是这样的。”我一接起电话就听电话那头的张司令迫不及待的说道:“我们刚刚得到消息,澳大利亚打算将‘墨尔本号’航空母舰作为废船出售,你马上派公司里人到澳大利亚去一趟!”

“是!”我应了声。

事情很快就交待了下去,对于我来说只要把任务布置给杨先进然后让他一手安排就可以了。

不过在放下电话时我还是有点没有反应过来……原来‘墨尔本’号是在这时候被放弃的。

对于这艘航空母舰我多少还是有点了解的,这并不是因为这艘航母有多先进,事实上它其实就是购自英国的一艘二手航母……英国这个曾经的帝国没落了嘛,没钱养航母了,于是就把这个“吃钱”的包袱到处往外丢。

事实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忽悠人,原因是航母这玩意主要是用于海外作战的,而基本没有战争历史的澳大利亚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需求。另一方面,英国在卖给澳大利亚这艘航母的时候可没告诉它像这种轻型航母至少得有两艘才有办法形成有效、可靠的战斗力。

这一点在马岛战争中已经得到证明,轻型航母所装载的战机数量较少,如果只有一艘的话就很容易形成防空上的真空而被敌人所利用。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仅仅只装备一艘从英国购入的轻型航母既没有战略上的需求在战术上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澳大利亚实际上就是在做一个冤大头。

而且这艘航母自从进入澳大利亚的悉尼港后,还很邪门的一次又一次的带来灾难……先是与战舰相撞开创了碰撞历史的先河,接着又发生了将战舰撞沉造成82人死亡的事件,然后又先后要么与战舰要么与货船相撞,服役的几十年来大小相撞事件竟然有六次之多,被人称为“好撞之舰”。

后来我才知道,澳大利亚决定将“墨尔本”号退役的原因有一部份就是因为“马岛战争”看清了航母的作用。

其实英国这时候也站出来了……一艘不能形成战斗力吗?没关系,英国还可以再卖一艘给澳大利亚,也就是“常胜”号。

但澳大利亚这一回却没有上当,马岛战争已经证明,航母需要大量先进的战机、驱逐舰、核潜艇保护,否则要击沉航母仅仅只是一枚导弹的问题。

很明显的是,澳大利亚没有这些配套的保护装备,所以航母在他们手里不过就是些中看不中用甚至可以说是敌人的活靶子。

这么想当然是明智的,可以说澳大利亚军方总算是从“马岛战争”中总结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了。

于是乎,他们就毅然决定将这艘看起来“高大上”的航母退役并当作废舰出售。

我之所以会知道这艘航母,是因为它退役之后的确就是卖到中国并在中国进行拆解的。

作者感言

远征士兵

远征士兵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